来源:展览日报
国家定义的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事实上,在这个定义下的中国软件业是有很多创新的。比如现在服务器Linux操作系统已被广泛接受,桌面Linux操作系统也开始进入市场。
有人说,这是依靠了开源软件。是的,但基于开源软件推出自主版本,也属于集成创新。而且,中国软件企业、软件工作者对开源软件也有某些贡献,这属于原始创新——虽然还很少,与我们对开源软件的应用相比还很不相称。
国产Office是另一个例子。在2004年政府采购中,国产Office的采购套数超过了微软Office。而从投入来看,微软到2004年为止,共投入了70亿美元;而国产Office,以永中Office为例,总共只有1亿人民币的投入。
像永中那样,能用几百分之一的投入达到微软Office80%左右的功能,还有一些微软Office所没有的创新功能,能说这不是创新吗?
中国软件业起步晚,长期以来缺乏支持。国家的大力支持是从2000年的“18号文”开始的,此后软件业发展加快,但“重硬轻软”的倾向不容易一下子转变过来,再加上跨国公司的强势压制,所以中国软件企业大多很弱小。
但是,中国软件企业也有成本低、善于创新、了解本国市场等优势,只要政策对头,完全有可能依托内需市场成长壮大。
有观点认为,由于中国软件业落后国外很多,因此最关键的不是“自主”,而是应强调先基于国外的技术做大,再考虑创新。我的观点是,软件技术更新快,先行者的技术积累作用不大。当然,如果先行者在某些领域占据了垄断地位,就具有垄断优势,但这种优势依靠的是垄断,而不是技术。
以2003年成立的Skype公司来说,它采用P2P技术,在短短几年内风靡全球。不久前,它被收购的总价值达到了41亿美元。这说明软件新技术一般都不是从老公司、大公司中产生的,新技术主要依靠创新,而不是依赖老技术的积累。
事实表明,软件业最适合自主创新,最容易发挥后发优势。说应该“先基于国外的技术做大”的观点违背了软件业的发展规律,客观上助长了跨国公司的垄断。
大家现在都在提学习印度经验,印度外包出口的成功,确实对中国很有吸引力,但同时,更值得中国学习的榜样却往往被“忽略”。
数据表明,印度现在大约有85万软件人员,外包出口额是173亿美元,人均产值约为2万美元,这当然是很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微软公司一年的销售收入就达到414亿美元,等于2.4个印度。微软只有6万名员工,因此,微软的人均产值约为69万美元。也就是说,一个微软员工创造的价值等于34名印度软件人员。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不是人员的素质(在微软也有不少印度员工),而在于微软是做基础软件的,印度是做外包的,微软在上游,印度在下游。
既然有微软这样的榜样,那为什么只说学习印度而不说学习微软呢?印度缺乏国内市场,走外包道路是不得已。而中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为什么不学微软,不学美国,依靠内需市场的支撑,全方位地发展包括基础软件在内的自主软件产业体系呢?
这里的障碍主要不是人员的素质,也不是物质条件,而是缺乏自信,缺乏创新意识。在一些人看来,做基础软件是美国人的“专利”,似乎中国人只能为美国人打工。 (责任编辑:韩建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