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格战转型到品牌战服务战
本报记者 王磊
“五一”黄金周期间,家电商场中喧嚣的“价格战”主角,已经换成了洋品牌。以打价格战著称的本土彩电保持了少有的低调。
作为世界最大的彩电业生产国,中国本土彩电行业正面临着上游配套、核心技术、专利和人才等方面的困难。
业内分析人士称,总体看国内品牌的“防守策略”是主打售后服务战,抛开惯用的低价手段,竞争向“品牌战”靠拢。同时,本土彩电业的“进攻策略”是向高端品牌进击。这被认为是本地彩电业应对崩盘论的一种做法。
日前,由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和赛诺公司联合撰写的中国彩电业季度研究报告《蓝皮书》指出,电视产业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2007年将带来超过上千亿元销售收入和巨额税收,直接提供几百万个就业岗位,并对元器件生产、零售与物流等相关产业有非常明显的带动作用。
上述报告认为,在这个大背景下,本土彩电业如果仅仅成为“彩电组装厂”,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掌控在跨国品牌手中,将是一个十分难堪并且直接侵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瓶颈。
该报告指出,按照国际分工的演进规律,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目前还处于OEM(贴牌生产)阶段,许多企业的成功只是初始阶段的成功,依然没有摆脱沦为打工者和配角的角色。如何尽快在国际分工中实现加速产业升级,变配角为主角是中国彩电企业必须积极应对的重要挑战。
中国彩电业曾经有过自己的“黄金时代”。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全国各地从国外引进了上百条生产线,使中国的彩电市场开始从零起步。直到90年代初期,整个市场都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长虹、康佳、TCL等企业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抓住了机遇,迅速成长。
可是,这种不掌握核心技术的“跟随战略”,并不总能捡到便宜。当本土彩电业还在安享CRT电视龙头老大的风光时,跨国家电巨头已经悄然布局高清平板电视,一举推动彩电业的重大的产业升级和消费转型。中国彩电业在成为世界最大的彩电制造基地之后,却依然徘徊在产业链最低端,用边缘的技术做着更类似加工业的制造业。
核心技术缺失,产业链受制于人,平板电视发展受到掣肘,让中国彩电业一直跟在跨国品牌后面亦步亦趋。跨国巨头们将先进的技术与中国低成本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对中国家电企业形成内外夹击之势。从去年开始,洋品牌多次主动发起销售市场的“价格攻势”,这使得本土彩电业的低成本优势迅速丧失,利润急剧下滑,甚至有人惊呼“中国彩电业即将崩盘”。
赛诺市场研究公司分析师发现,实际上在平板时代,全球彩电业已经进入了“品牌战”阶段,国际消费电子巨头甚至纷纷推出了代表平板电视的子品牌。
知名品牌研究专家顾环宇表示,本土彩电业必须要从纯粹的产业竞争上升到品牌竞争。在现阶段,消费者已经从产品需求扩展到对品质生活的需求,而品牌正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标志。
目前,中国彩电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方式是毫无战略可言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它向消费者售卖的是组装的电视材料,这种“点”对“点”竞争策略缺乏立足消费者生活的差异化价值,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和变化的消费需求。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如何从产品战、价格战转型品牌竞争带来的系统战,是摆在中国彩电业面前最大的问题。
在帕勒咨询公司的家电专家罗清启看来,今后中国家电企业面临的竞争核心就是技术创新。摆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完全差异化的平板电视市场。因此,在平板的基础上力求差异化将是未来彩电业的主方向。
罗清启说,全球彩电市场一种全新的产业格局已在酝酿之中,中国彩电业借助网络时代的转机,有可能从产业边缘走向核心,因此企业家们必须要有“前瞻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