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画质PK之前,我们先有必要再来熟悉一下液晶与等离子的工作原理及特性。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发现了一种白浊有粘性的液体,后来,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这种白浊物质具有多种弯曲性质,认为这种物质是流动性结晶的一种,由此而取名为Liquid Crystal即液晶。由此人们利用液晶的基本性质实现显示,自然光经过一偏振片后“过滤”为线性偏振光,由于液晶分子在盒子中的扭曲螺距远比可见光波长大得多,所以当沿取向膜表面的液晶分子排列方向一致或正交的线性偏振光入射后,其偏光方向在经过整个液晶层后会扭曲90°由另一侧射出,正交偏振片起到透光的作用;如果在液晶盒上施加一定值的电压,液晶长轴开始沿电场方向倾斜,当电压达到约2倍阈值电压后,除电极表面的液晶分子外,所有液晶盒内两电极之间的液晶分子都变成沿电场方向的再排列,这时90°旋光的功能消失,在正交片振片间失去了旋光作用,使器件不能透光。如果使用平行偏振片则相反。正是这样利用给液晶盒通电或断电的办法使光改变其透/遮状态,从而实现显示。上下偏振片为正交或平行方向时显示表现为常白或常黑模式。
![]() |
液晶显示设备应用的普及度已相当高,最早液晶显示屏的应用只是出现在一些便携设备上,而由于液晶的特性能在较小的面板尺寸中实现高物理分辨率,所以之后高质量的液晶面板被逐步研发,并凭借良好的制造成本优势,PC液晶显示器凭借着压倒性的机身体积优势将CRT显示器逐渐淘汰出市场,从此液晶的概念便进一步深入人心。而经过多年发展之后,更大屏幕的液晶电视机也在近年逐渐成为不少消费者购买电视机的首选。
当然LCD由于液晶的天性导致其也有明显的缺点:
LCD的最大问题是难以快速地控制单独的液晶单元,需要以足够大的电流保证来获得好的对比度、足够的灰阶级和较快的响应时间。其中带来的明显弊端就是液晶显示设备在黑位表现较差,与传统CRT或等离子相比黑色画面明显偏灰或白。
LCD需要强的背景光线穿过液晶层或者其它显示层来形成图像,从而完成图像的传递过程。 LCD的特性决定了它所需的背景光是定向的,因此视角就如我们通过望远镜看世界一样,视角小了很多,反之亦然。为了解决视角问题,制造商们也想出了许多方法。直接在显示器外面附加一层漫射膜是办法之一,漫射膜可以将特定传播方向的光线散射向各个方向,从而增大可视角度,不过这种方法只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另一种做法是改变通过液晶的电流方向来增大可视角度。电流不再是从顶端流向底端,而是从侧面方向流过。这就使得液晶分子在水平方向上有序排列,从而增大了传递光线的可视角度。这两种技术通常用在水平可视角度的改善上。
LCD单元在控制信号到达与变化完成之间存在滞后现象,这使得LCD在显示快速移动图像时与CRT或PDP相比具有一种先天的缺陷。CRT的电子枪发射电子束到被激发的荧光粉发光之间几乎是瞬间的,所以LCD不适于显示诸如电影中的高动态画面。而在其中像素响应时间随设计的不同而异,主要受到几个因素影响,包括用来驱动单元的电压,单元的厚度和使用的液晶材料,但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不断改进完善的液晶技术对其也只能起到逐步改善的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