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必将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宝贵遗产传承下去。为了这场演出,有多少人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努力。近两万名演员、数百名艺术家和科技人员,在近3年的时间里,不分酷暑严冬,无私忘我地投入到这台令世界瞩目的演出排练中。就在开幕式的前几天,我们终于见到了隐姓埋名默默工作的一部分主创人员和科技工作者,他们为我们讲述了开幕式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讲述了将 “科技奥运”的主题转化为现实的探索历程。
下面就是他们的讲述:
奇幻场面离不开多媒体
张艺谋(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
雅典的开幕式,已经把舞台艺术、舞台美术,把巨大的机械装置的运用做到了极致,很难超越。
比如,缶阵打击乐“倒计时”表演。这是历届奥运会独一无二的倒计时形式,以前都是大屏幕打出数字,全场一起念数字,但这一次和表演结合起来了。通过多媒体技术,营造了“击缶而歌”奇幻的声光效果。还有一道天外来光,激活了日晷,后者又发出一道闪电,激活了缶阵。与此同时,“鸟巢”边上滚过一个巨大的光圈;29个大脚印从永定门走过来,到“鸟巢”变成星光,落到场地又成了星星组成的五环标志,被“飞天”给轻轻揭走……
这些奇幻的场面,离不开多媒体的帮忙。
充分彰显数字化、信息化
朱虹(开闭幕式部副部长):
这次演员涉及到全国80%的省、区、市文艺团体,包括文化部、教育部、广电系统、部队文艺团体等等。人数达18000人。参加演出的人员都是志愿者,他们每天的饭费只有30元。演员队伍中有一个来自四川地震灾区叫浦阳的女孩。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把她家所在的小山村全都埋了,但这个女孩儿幸免于难。
这次演出设备也是规模空前。电脑灯就用了3000个,场内布置的音箱用了300个。充分体现了数字化、信息化和多媒体技术。
空中表演借助计算机编程
于建平(开闭幕式部副部长、技术制作组组长、“神七”飞船副总设计师):
开幕式用了130多个吊杆,空中钢索长度达到55公里。大量的高新技术运用到开幕式的表演中。LED显示屏达到22米乘以47米,用它组成的历史画卷堪称一绝。从地下升起的地球是柔性的,而要让演员站在地球上表演,我们在设计中也绞尽脑汁。这涉及到材料、电脑、信息等多方面的高科技运用。开幕式空中表演都是用计算机编程后完成的。
古青铜器安装LED显示屏
孙育鹏(缶阵导演):
各个开幕式一般都用鼓阵。但导演就想标新立异,不用鼓但同样要表现出万鼓齐擂的气势。于是想到了古代的青铜器“缶”。为了体现整齐划一,演员身高要求在1.8米到1.85米。更令人叫绝的是,我们倒计时是用缶上面的发光LED来显示的。一些看过预演的外国专家赞不绝口地说:“你们用这样的方式表现时间概念是从未有过的。中国人就是聪明!”
烟花表演无污染无烟雾
蔡国强(视觉总设计师):
这次烟花表演将创造历史。我们在天空中打出29个大脚印的礼花,从永定门一直走到“鸟巢”,每个脚印在空中停留5秒,然后化作满天繁星落下。在“鸟巢”上空我们用焰火组成五环,组成笑脸,都是让人拍案叫绝的奇思妙想。为了完成,我们联合科技部一起进行技术攻关。做到既没有污染又没有烟雾,大家费尽了心思。此外,一些热心的老百姓也主动提供技术支持,比如一个叫陈延文的北京市民,自己找上门来,我们采用的一项关键的技术就是他发明的。
■链接
[科技]之礼服
暗含反光效果
东道主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最后一个出场,他们身穿红黄白三色的礼服,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其实在这件看似平常的礼服背面,还暗含着科技原理。
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入场式正装礼服,在设计之初经过了体育场的灯光测试,为了保证在体育场灯光下仍能够出现最好的色彩效果,在确定服装面料的时候,这些面料都经过了反光和鲜亮度的测试。黄色可以反光,红色则吸收光线,再加上设计师添加了光泽元素在服装里,因此在体育场的灯光底下,将出现比正常效果更好的视觉效果。
[科技]之转播
高清视频转播
本次奥运会开幕式的转播采用了“全高清”的视频转播。开幕式采用大型高清转播车进行转播,投入使用的转播车共有5辆,这些转播车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电视特种转播车辆,每辆转播车长达15米,高达4米,单价数千万人民币。北京奥运会上,有65辆高清转播车用于转播,这组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转播阵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