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湛宁:作为青年设计师的佼佼者,你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你能谈谈你的设计历程吗?
杜峰松:其实和很多人一样,小时候非常喜欢绘画,也得到了很多师长的认可,可以心里面总觉得还不完全是这样,后来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偶尔在报纸上看了一幅“三洋”四喇叭收录机的广告,突然发现对此有些着迷,并开始注意并喜欢临画、收集这类东西。 尽管那时候还不知道这种行业的准确名称。直到1986年,当时已经做了钳工的我偶然又在报纸上看到西安大学的招生启事中有一个“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这个在当时近乎陌生而又有着潜在感知的名词在当时给了我相当大的触动和想象,于是我决定报考。当时的这个探知的决定使我真正走上了设计的道路。我在西安大学接受的设计教育是在当时是相当完善和超前的,当时学校在我的恩师党晟先生的倡导和联络之下,采用了日本京都短期艺术大学的设计教材,那使我在那个阶段受益非浅。毕业后不久我与朋友在西安开始了专业的设计事务所,便开始了自己的设计师生涯;九十年代中期,曾经到过上海的4A公司工作,后来在1997年末,我受陈绍华老师之邀来到深圳,与陈老师在一起的日子,是我从事设计以来非常值得留存和记忆的日子,也是我快速成长的一段日子;几年之后的2001年,我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开始了自己的设计探索和经营。
韩湛宁:在你的设计历程中,你觉得有什么人或者什么事情对你影响比较大,对你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促进作用。
杜峰松:首先是我大学时期的恩师党晟先生,我一直觉得,能成为他的学生是一种幸福,他对我的影响已经跨出了专业的领地,他的学识、人品、风范等,对我以后所形成的设计责任感,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安之所以出了这么多的设计师,与他是有密切关系的,他大概是最早在中国倡导“视觉传达设计”规范教育的,他使我从设计的朦胧期就接受了国际先进的、系统的设计教育,使我终生收益。还有就是陈绍华老师,无论早期在西安,还是后来在深圳,对我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的才华、设计主张以及待人之善使我提起便会动情。
韩湛宁:那么您是如何看待设计的呢,您认为设计是什么?
杜峰松:就我的感受而言,设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具体地说:设计不是简单的设计技术,而是一个由创意到实现的一个过程,它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目的是圆满解决客户的问题,这是设计不同于纯艺术的地方。还有就是,我一直认为,设计不是技术,而是责任,一种为客户、为社会、为将来所要肩负的责任。
韩湛宁:关于设计责任的话题,你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是对客户的责任还是对社会的责任?
杜峰松: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将是一个责任的交付,而非一张漂亮的图形、画面。这种责任,小到一个工作的尽职尽责,敢于承担责任,懂得协同;大到为社会、为将来推举什么,摒弃什么。不要让设计为将来留下污染,不要让设计成为客户的抱怨;不要让设计使公司名有虚传,不要让设计只为自己赚钱。有人将我这些话理解为职业道德,我觉得设计本身就是一项从社会到个人都应该得到愉悦的事,共同愉悦的前提,首先建立在设计师的责任意识里,好的设计可以使人赞赏,好的设计师可以使人尊敬。
韩湛宁:你的商业设计作品比较多,可以谈谈你是如何进行设计的呢?
杜峰松:我也不同意一定要用商业设计或者艺术设计这样来区分设计,而且,很多人认为商业设计就是以赢利为目的迎合客户,这对此也是有看法的。其实我这一方面的感受也非常多,特别是能与对设计有准确价值判断的客户一起合作,是非常具有设计的本质意义的。至于我如何进行设计,我的方法就是首先要有策略和概念,首先理解客户的需求,但是不要过早地将这种需求转化成设计稿,而是先建立设计所要表达的概念,并且是符合客户需求的概念,也就是我主张的解决方案。然后,具体的设计稿的提交其实就象是为解决方案所配备的设备、工具。依此而提出的设计其实已经有了明晰的方向,花费的精力也就全在刀刃上了。此间沟通起了很大作用,真正可以解决问题的概念总是很愉快地和客户达成一致的看法,概念明确,自然设计就非常顺畅、有效。
韩湛宁:你认为如何去判断设计的优劣?或者说你的标准是什么?
杜峰松:设计的好坏来源于评判准则。如果最初的思维若落定在视觉表现上,极大的视觉满足往往也会被人叫好;若针对解决客户的问题而去思维,视觉表现则会以适合、对应的方式去做,问题得到了解决,客户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好的结果同样出现。这里要补充的是,适合、对应的方式并不等于就是迎合,好设计的一个共性就是具有主张,不论是商业设计还是某种创作,有自己的主张才能够使作品有根基,一味地迎合、讨巧,只能使设计变成一项被动的手工。在现实中,往往在无标准的局面下,会产生很多垃圾类的东西,但也会产生很多令人叫绝的上品。无标准,则可以使人放纵,高低即刻见分晓。但无规则并不等于无要求,设计的标准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数据,而是人的普遍感受,设计师如何将自己的主张、观点能够最有效地传达,对别人感受的把握将成为每个设计师所自持的潜在标准。在我来看,这也正是设计的乐趣,是设计有别于技术标准化、生产批量化的大工业产品的最主要特征。
韩湛宁:你能不能谈谈你的个人创作作品,我很喜欢你的《人与自然》系列的两张海报,能谈谈你满意的作品和创作意念?。
杜峰松:《人与自然》可以说是我首次面世的非商业海报。这两张海报在思考的时候就把思维放在了具有责任意识的环保主题上,其实也是我一直想要表达的。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较强社会公众意识的人,我自己对环境方面的问题比较敏感,如对垃圾的看法,我认为,垃圾是依附于人类而产生的东西,也就是说没有人类也就没有垃圾,大自然中的落叶,甚至动物的粪便我都不认为是垃圾,人扫的路面我认为还没有积满落叶的路面干净……,等等此类吧,所以环保就必须提到人类。我的海报就是想表达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的掠夺和侵占,创作的初期只有“手”的那一幅,由于当时正是长江全流域发大水的的时候,所以就促使我接着设计了另一幅“脚”的海报。
韩湛宁:你认为自己的设计有比较明显的风格吗?你又是怎么看待设计中的风格问题的?
杜峰松:我不太关心自己的作品有没有风格,所以也就不太会刻意去创造风格。对待同样的事件,每个人可能会产生各自的看法;即使看法相似,每个人也会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现方式,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观点、看法,所产生的同质现象可能就是所说的风格。其实,在自己的创作中,我所顾及的更多是方式的恰当、适用。当有了最简单的方法,我就会舍弃一些无谓的、装饰性的内容和元素,以取得更本质的表现。因为这种创作意识,养成了一种创作习惯,仅此而已。
韩湛宁:除了在平面设计取得成绩之外,我发现你对产品等都感兴趣以及做了一些尝试,这是为什么呢?
杜峰松:这个,首先是我认为自己先天有较强的逻辑性,并且自己在上技校和大学所学的制图对我这一点又有了后天的很好补充。因此,我对结构、材料、空间等非常感兴趣,自己有强烈的动手欲望。例如我在一些含有制作的项目中都喜欢直接参与,且一直参与到最后的细节,喜欢那种乐趣。另外就是我希望丰富自己的设计创作形态,超越单纯平面的形态,甚至在结构上有所实验。我在面对这一类的设计课题上,会尝试先把这类的设计局面归到零,使自己处在零状态中进行思考、创作。现在,我已经关注并开始实施一些结构的、跨出平面的设计形态探究。“深圳03设计”展中我那件获奖的杯子包装作品,就是这种探究和实验的一个例子。
韩湛宁:你如何看待目前的设计状况?现在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你觉得设计师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杜峰松:无论设计的状况如何,我都认为设计师应该是有主张地设计。看样学样、看风跟风的设计是把设计干成了手艺活。
韩湛宁:对于深圳打造“设计之都”这一构想,你觉得实现这一构想还欠缺点什么吗?作为政府的一种举措能否引起设计师的共鸣与参与?
杜峰松:深圳成为“设计之都”目前的问题是喊的成本大于干的成本,并且把这种希望过于寄托在所谓的设计师身上,以至造成开店的多,惠顾的少。另外,我希望设计师的共鸣指标不要只落在了量上,质才是根本。
2004.1.24
杜峰松
1965年出生于西安,1989年毕业于日本京都短期艺术大学西安分部,曾任美国BATES(上海)公司、深圳陈绍华设计有限公司任设计总监等,2001年成立个人设计公司。现为深圳平面设计协会会员,上海平面设计师协会会员。
设计作品曾获得和入选 “平面设计在中国92”展、香港Idn设计双年奖、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 、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 、日本富山国际海报三年展
、2000北京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设计奖 、法国“水与人类”主题海报展 、墨西哥国际海报双年展 、美国费城中国当代招贴设计展、香港国际海报三年展、
“深圳设计03展”等,并 被法国、波兰、加拿大、美国、日本、香港及国内等许多文化机构和博物馆收藏。
( 责任编辑:韩建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