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杨平: 非常感谢大家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从北京大大连的实际距离只有1000公里,但是我从首都机场起飞辗转沈阳来到大连用了整整16个小时,更乡路是这么的漫长。我知道今天在场的很多嘉宾都是连续三届参加这个论坛,在第二届的时候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女士也亲临现场,这说明我们国家和政府对软件产业的重视和关注。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个论坛,是因为原来没有人邀请我,所以我今天非常感谢本届论坛组委会邀请我来主持今天的论坛,我讲竭尽全力完成我的主持任务,鞠躬尽瘁,但不会死而后已。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2005国际IT人才教育培训高峰论坛的尖峰对话现在开始,首先欢迎各位的到来。IT行业是创新的行业,IT教育是中充满创新思维的领域,创新的思维来自于交流和观点的碰撞。大家今天期待我们通过这种对话促进政府、教育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为IT的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同时我们把这种期待放在了我们今天嘉宾的身上,下面我们欢迎今天论坛的嘉宾登场。我们有请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燕玲女士、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承先生、西北工业大学校长高德远教授、惠普全球服务中心总裁蒋鲁捷先生。非常欢迎各位,大家事先已经非常清楚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是“构建IT教育与产业发展和谐生态链”,既然谈到这个话题我们先看一个花絮。刚才我们谈到的是《天下无贼》的片断,他也讲到人才是最贵,看来我们各行各业人才是最缺的,这个对我们软件行业人才的问题也是更加突出的,因为人才就是最核心的资源。但是人才也存在着矛盾,一方面我们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如饥似渴,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人才却很难为企业所用,像这样一种矛盾已经对我们IT产业发展形成的一定的阻碍,首先我想请教一下我们东北大学的校长赫冀成教授。我们都知道东北大学是一个产学结合的一个研究型的大学,东北大学也建立了东软信息学院和软件学院,现在也在建立生物医学院和信息工程院,您认为大学教育怎么才能和产业的发展形成一种和谐?
赫冀成: 这个话题非常大,如果有所侧重还好回答。
主持人: 您就从东北大学的实际,在培养IT人才方面,你们怎么使学校的学生很快的适应这个产业的发展,就是说他毕业以后,甚至在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可以为企业所用。
赫冀成: 我想还是回到IT人才的培养方面,我讲讲作为东北大学校长的体会。因为东北大学从50年代以来在这几十年以来行业特色非常鲜明,我们在过去40几年里面我们有一个非常辉煌的桂冠,就是冶金高校,一提到冶金高校东北大学就是第一第二的,我们也很自豪。但是最近这十几年来我个人觉得这个其实很辉煌,另外也是一个瓶颈,现在我们是信息时代,我们不可能当观众,我们要当演员。其实名牌院校应该占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当我们说前沿是信息技术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融入到这个里面来。另外,根据我的判断,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认为东北大学的发展战略应该考虑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如何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的要求,所以其实我们从90年代初就开始不断推动东北大学IT相关专业的发展,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结果。这个发展里面涉及到你提到的如何把人才培养和产业互动起来,其实我们回顾我们历史,首先是我们中国高校在如何培养高科技产业的时候,东北大学最有可能培育的高科技产业是软件产业。
主持人: 你谈的软件产业是不是有了像东软这样的校办企业之后才有了这个方向?
赫冀成: 这个有一个方面,因为我们培养了一个水平非常高的一个东软集团的时候,我们觉得IT人才培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企业需要的就是IT人才,而我们提供不了的时候,我们就要思考我们东北大学如何用新的模式来培养人才。而且我们意识到像IT这种技术领域的进步这么快,我们教师的知识更新是赶不上产业发展的,这个就对我们传统的产业和学科提出了更迫切的企业互动的内容。
主持人: 对你们来说首先就是调整课程内容,而且我听说东北大学建了几个软件学院,地方的学校并不是学生毕业没有地方要,而是在他们大三的时候就被很多企业订光了,你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赫冀成: 因为我们和企业互动做得好,在大学的后面的阶段,就开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主持人: 是不是在学校的时候进行了一些职业的培训?
赫冀成: 并不是等于很专业的企业的培训,但是我们更了解企业需求和企业掌握的技术,这样可以更加适应企业。
主持人: 我们知道近几年东北大学在培养软件人才方面为辽宁地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辽宁省这几年软件产业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而为了适应这种发展的形势,我们辽宁省也建了八所示范性的软件学院,王厅长这个应该是在您的管辖之内,您在这方面是有发言权的,对当初为什么成立这个软件学院您做一个介绍,另外他们现在的运行经过怎么样。
王燕玲: 辽宁省有两个国家级示范的软件学院,有七所省级示范软件学院,还有三所国家级示范性的高质软件学院。辽宁省是教育大省,我们2004年毕业生人数是16万人,在这的6万人当中和IT相关的我们是有两万两千多人,研究生是700多人,本科生是9000多人,专科生是11000多人,这个总量是很大的。但是要适应辽宁省发展的目标,辽宁省省委省政府对软件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所以我们在2001年的时候在我们71所学校里面都有IT相关专业的同时,我们又引进企业资源和国外资源,校企合作,通过企业需要来培养人才,在全省高效筛选出七所示范的软件学院。通过这几年的建设,软件学院发展是健康的。
主持人: 每年毕业有多少人?
王燕玲: 每年毕业有5000人。在软件学院的体制建设上,教育的改革上,特别是基地建设上,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验经验。我们对软件学院的发展,无论从学校的招生给予特殊的规划,而且创造一切机会给学生,而且始终把国际化、实践性和创新性,以及学生的团队精神作为培养的出发点。
主持人: 你们测没测算过软件行业人才的需求是多少,你们每年为行业提供多少人才?就是说你们现在扩建的这么多学校,能够维持这个产业的发展到什么程度?
王燕玲: 刚才夏德仁市长有一个初步的估计,我觉得我们现在单从软件学院毕业的数量来说,还需要继续增加,他给的数目是10万人的需求量,我们现在每年毕业5000人左右。但是我说的这5000人就是单指软件学院毕业的学生,我们全省各个高校都有IT类相关的专业培养的20000多学生。
主持人: 这个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王燕玲: 对,我们在规模上还要进行宏观的控制。
主持人: 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全国范围看,辽宁省在培养软件陈才方面是不是走在全国的前列。
王燕玲: 我非常希望说是。
主持人: 我也很希望是,因为我也是辽宁人。
王燕玲: 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我还要说一句话,我听到了各位专家的发言,我感觉到我们教育厅的责任非常重大,大家都说软件人才特别奇缺,我们会尽全力去发展,在这里我也特别想跟企业界的朋友说两句话,我觉得现在我们企业界对人才提出的问题很多,但是在真正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需要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就是我们的课程、我们的双师建设,我们的基地都需要各方面给我们支持。所以我希望我们全方位的合作,推动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大家实现双赢。
主持人: 这个问题给台上的嘉宾来说,只能是惠普来接这个问题了,但是你在接这个问题之前你先等一下,我们看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的一些想法,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很普遍的问题,不仅仅是软件行业,你到其他的人才招聘市场上招聘的时候都强调学生的经验,大家知道经验是企业在培训中需要很大的投入的,在这一点上惠普在招聘员工上,你们把经验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蒋鲁捷: 谢谢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分享一下我们的想法,我首先回应一下有关工作经验的问题。当然有工作经验会对我们企业用人提供更多的便利,但是其实惠普公司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在应届毕业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当中挑选没有工作经验,但是非常优秀的有潜力的人才,包括我自己加入惠普的过程也是这样的,我们有很多企业内部发展的机会。因为我们觉得工作经验是有很多智力因素、经验因素,但是没有工作经验而具有非常好的潜力和能力的学生,很有可能他在未来发展中会超越他的智力因素。
主持人: 是不是惠普在选人方面比较成熟,你更注重的是应聘者学习能力和潜在的能力。
蒋鲁捷: 对。
主持人:
至于他最后是不是可以成为人才就是需要你们企业培养。
蒋鲁捷: 其实我们关注两类员工,一类是非常稳定的,这样一类员工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一些员工,尤其对我们在软件服务行业,目前过么平均增长率在40%左右,而我们惠普中心在过去三年间,从无到有,现在有1000人,今后两年中会更多。在这个环境当中我们需要大量的有基础的软件人员,也需要有大量的管理团队。
主持人: 你刚才也谈到招聘学生的时候很注重他的潜在能力,你能不能详细的说说你们所看中的潜在的能力到底是哪几个因素?
蒋鲁捷: 我想简单的介绍一下所谓的我们关注的潜在能力。因为在软件服务行业里面,所以他对于服务本身这件事情的理解,因为只有客户有需求才有你做服务的机会,所以服务理解的程度,一定他能够做服务的能力。第二件事情很重要的就是沟通能力,也是因为在服务行业里面沟通很重要,有的时候甚至是远程的,通过打电话,书面的通过E—mail的沟通能力。第三个方面是自我管理的能力,因为自我管理意味着如果你的项目经理在美国,在日本,而在国内有一个三五人的团队,你需要跟他远程协作的时候,每一个员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变得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在远程交互中大家建立信任和具体合作的一个过程。当然,很重要的,一个员工有没有潜力,我们还要看他有没有自我激励的精神和自我规划的想法。
主持人: 您能为在大学阶段是否可以培养出学生这些能力?
蒋鲁捷: 这个取决于几个方面,当然学生自己的组织和想法很重要,很多大学其实都有类似的课程和其他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提升这方面的理解。同时包括惠普公司在内,我们也跟很多的学校建立这样一些网络的关系,我们通过这样一些讲座,通过把学生到我们中心来做实习等等的机会让他们去感受,让他们去了解。所以我们觉得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且我们希望这个过程可以更多、更广、更深入。
主持人: 您提出了互动,现在就给你提供互动的机会,因为我们场下有很多IT教育实践者,我们听听他们对企业有什么要求。
听众: 我是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我们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软件人才金字塔最底层的人才,我们希望能够把企业员工培训放在学历教育的过程当中完成,也就是使我们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那么这个过程光靠学校可能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很希望有这样几点能够和企业合作,第一就是通过和行业协会的合作,能够制定一个共同的人才标准,这个人才标准应该是这个行业的人才标准,特别是不同层次的人才标准。第二点,就是很希望能和企业的合作得到企业要求的生产或者是工作规范,我们会按照这样的生产和工作规范去训练我们的学生。第三点,就是以后能够和企业形成一种教育共同体,来共同开发服务企业需要的教育模式和课程内容。第四点,很希望企业能够帮助我们培训我们的师资,使我们的教师变成双师型的教师。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不可能把大量的学生派到企业去培训,这样一定会给企业增加负担,并且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生产质量。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把企业和企业的生产规模相同的模拟的工厂搬到学校里面来,在这个工厂里面让学生进行全真的企业生产的模拟过程。因此,也希望企业能够为我们提供成功的案例作为学生学习的有用的资源。谢谢!
主持人: 非常感谢这位先生的提问。他刚才提到的这个问题,我听起来实际上我们企业还要承担教师培训学院的职能,惠普这位先生您能不能对他刚才提出的问题做一个回应,您觉得他这种提议或者建议可不可行?
蒋鲁捷: 我觉得这个非常可行,而且实际上我们已经开始在做这样的实践。首先我想回应有关教育共同体的谈法,这个谈法非常好,实际上每个人的成长是一个螺旋型的,他需要教育,培训,再工作,然后再去教育的过程,哪怕是非常高级的经理人员也要培训,管理人员也要去念MBA这样的课程,这是非常重要的结合点。谈到把企业的内训作为学历教育的一部分,这个是我们企业内部可以做的,也是我们正在做的,惠普公司通过软件中心内部的实践包括我们用人标准和生产行为规范,我们编制成了内训过程,我们成立了一个软件工程学院,我们希望借这个机会和全国的软件高等院校包括软件企业进行合作。今天我们在大连,今天和明天我们在现场有示范课程,欢迎大家提出意见。
主持人: 这是你们自己的课程?也是向我们院校可以开放的?
蒋鲁捷: 对。
主持人:
希望和他们合作吗?
蒋鲁捷: 非常希望。
主持人: 估计今天能不能签约?
蒋鲁捷: 我觉得我们内训的方法可以整理出来,并且通用化,因为内训带有公司本身的烙印,要把它提升出来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大家不断的磨合的过程
主持人: 欢迎你在这里提出一个合作的平台。刚才我们谈到东北大学的软件人才在他们学生没有毕业的时候就被企业招走了,像这种情况他刚才提到的几个建议,东北大学实际在做的有多少,或者说他刚才提的那些建议当中,东北大学在以后的教育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吸取的?
赫冀成: 我们特别是在东软的信息学院里面做得非常好,有很多东西都放在这个学校里面了。但是在东北大学整体来讲,我还有一个不同的看法,一所高校的定位是什么,比如说我们东北大学目标是研究型大学,是585工程,高校就是高效,企业就是企业。对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划分,比如玻璃得胜培养不能按照企业的培训培养,因为他应该有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东软信息学院培养的是实用化人才,应该更多的和企业紧密的结合,因为他是面向企业的。另外一个特点,我本人是学冶金的,要想和传统学科和传统产业比较,我觉得像软件这种产业更应该和教育结合得更紧密。
主持人: 就是学校的性质和程度不同,在培养人才方向也是不同的,不能一刀切。今天我们到场的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王继承研究员,一直是研究IT教育的,我们听到了来自企业来自学校不同的声音,那么实际的状况是在人才的供需双方的通道出现了一些堵塞,您绝对谁的问题更大?学校问题更大,还是企业的问题更大?
王继承: 责任再说,我们讲的产业和教育和谐发展,现在产业需要人才很大,那么教育的培养人才又是有一个周期的,这个是不能同步的。我们把与商业结合划分为三个层次,一个是行业化的培训公司,像红扑他们有沟通力的培训,有人际关系的培训,有团队合作的培训,这个就是直接企业需要什么能力,他们培养什么能力。离商业比较远的学术这种应该是官办的院校,他们讲的是知识的体系,比如我们硕士、博士这样的培训。我觉得这个中间就是我们一些易用性学院,包括我们软件工程学院,包括民办大学。我觉得这个矛盾就是说在中国的软件工程学院他们的课程体系跟我们蒋总讲的这几条,真正的问题都没有解决,而只是一些课程,某一个语言,某一个设计,相应能力方面的没有。就是我们需要有一个标准,一个能力模型,我们所能看到这个人的只是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是我们学院里教的比较多的,你有哪些课程、多少学科。在这以下的就是你的动机、你得鱼忘,这个是在我们学校课程体系里面没有的。但是我们看一些商业化的培训公司就也这个里面,时间管理课程、自我管理课程等等,他们都有课程化的体系。如果我们学院里面可以把这些商业的课程体系也纳入进来一些就会更好。
主持人: 刚才这位先生提的很多问题是很适合职业教育学院的功能,我们也知道像大连这个地方是辽宁软件发展的重地,而且大连这个地方的特点是软件外包业务,特别是辽宁设计这么多的软件学院,包括培养软件人才的时候是不是考虑到的外包的特点,而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向这个方面侧重呢?
王燕玲: 是的,是因为我们现在外包对日本比较多,而大连市在历史渊源上和日本交流比较多,在语言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他们在教学中一个是引进原版教材,在授课中直接用日语授课,再一个除了语言之外有更深的对这个国家的文化和设计规范的了解。
主持人: 像这种外包身材培训主要侧重那几个方面?
王燕玲: 一个是外语,首先日语要过关,就是客户国的语言要过关。第二个,语言只是一个媒介,主要是这个国家的文化,特别是软件设计的规范,这个是我们通过从国外聘教师,再一个就是国外的一线聘来的搞软件的人员来授课。第三个,目前普通对学生有这样一种期待,就是说除了知识之外实际上是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也在加强,这个牵涉到一个教育观念的转化,可能从中国幼儿的教育思想就形成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正在努力向企业需要的方向,向培养个人实际能力的方向在转化,我们慢慢在做一个调整。但是教育育人是一个过程,大家要有点耐心。
主持人: 我们刚才听了各位嘉宾精彩的观点,可能大家感到意犹未尽,因为意犹未尽对谈话来讲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好在我们下午还有一个论坛,有一些观点的碰撞可以放在下午的时间,上午的这个论坛就到这了。如果大家觉得还精彩,觉得我们嘉宾发现得出色,另一方面主持人调动谈话的节奏也功不可没,下午希望大家再来享受我们的尖峰对话,上午的对话就到这,我们下午再见! (责任编辑:韩建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