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催热”手机定制市场明年我国市场规模将达到3100万
手机定制模式的出现,势必带来销售渠道的一场变革,变革的结果极可能是渠道商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
在中国,定制手机一旦普及,移动终端市场的竞争将是运营商与运营商之间的最终较量。 ——编者
国外风行的手机定制业务,悄悄走进我国消费者视线,并有可能“统一”未来国内手机市场。
日前,知名咨询机构易观国际研究报告显示,国内即将上马的3G技术,将催熟国内手机定制热潮,2006年手机定制市场规模将达到3100万,在3G时代,运营商手机定制,将成为运营商开展与移动终端产业链以及增值服务产业链合作的主流方式之一,其对电信产业这两条最主要的产业链的影响将导致产业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
对于定制手机这个名词,不少消费者也许较为陌生。但如果提到中国联通的“世界风”和中国移动的“心机”,您也许就不陌生了。
移动、联通发力进入定制市场
今年年初,中国移动推出了12款“新、奇、特”定制手机,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目标主打高端、力推数据业务。而早在去年2月,移动就与摩托罗拉等5家手机厂商推出“全球通”标志手机,同年5月上市了定制手机“心机”,并由原来的“全球通”机型扩展到“动感地带”机型;
中国联通也从去年开始登陆定制手机市场,当年8月初推出了双模手机“世界风”。今年初,联通一改过去采用的“存话费赠手机”推广方式,走向了定制手机,宣布以“炫机”为名推出首批CDMA1X定制手机。与以往CDMA的高端路线相比,联通提出要高中低端“通杀”。
从中国移动的“心机”定制手机到中国联通推出“世界风”双模定制终端,运营商对定制手机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但是对于定制手机,众说纷纭。一些手机市场反映定制手机存在着诸多问题: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不了解定制手机的特殊功用;实用功能少;备货不充足;消费者购买定制手机的渠道较窄;机型较少,不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等等。
有经销商表示,由于运营商定制的产品都是为其自身业务拓展服务的,产品价格一般低于传统渠道,这对于传统的渠道商来说是一个威胁。运营商通过定制手机介入终端销售,将进一步压缩这些渠道商的空间。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移动数据业务的日益多样化与规模化,运营商参与终端销售,重新整合产业链,更进一步担当起产业链中的龙头老大,已成为未来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趋势。
3G将上马带来新契机
进入2006年,中国3G市场即将上马,3G将带来数据业务多样化与规模化趋势,并将带来定制手机服务全新发展。
据易观国际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市场的运营商手机定制在2004年总体销售规模达到500万部,占2004年中国移动终端市场总体销量的6.8%。其定制品牌、数量和规模均在不断扩大。2005年定制手机的市场规模将持续成多倍增长。中国移动以及中国联通2004年手机定制采购的实际金额超过80亿元,采购涉及厂商超过15家,相对固定采购的品牌超过8家。2005年采购金额将进一步快速增长。其中GSM定制手机占GSM总体规模的4.75%,CDMA定制手机占CDMA总体规模的19.55%。
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定制手机有利于业务推广和提高用户忠诚度。运营商通过制定统一的手机应用标准、规范,甚至标准的界面,可以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强化用户对其业务的认可,最终形成忠诚度。对于整个移动通讯产业而言,定制手机由移动通信运营商主导,联合了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各相关环节——制造商、渠道经销商、增值服务开发商,打破了以往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各自为政的局面,对移动通信产业链进行了全面的整合与疏理,创造出全新的移动通信商务模式。
易观国际预测,在2005-2007年,在中国3G产业环境下,产业链的合作、商业应用前景成为继牌照发放等后的又一关注热点,3G技术使得在2.5G时代无法使用的应用功能成为可能,无论是移动运营商、SP/CP还是终端厂商都兴奋地期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而成功的日本、韩国、欧洲经验证明了手机定制对3G的促进作用,未来中国手机虽未必会全盘照搬国外经验,但可预计定制手机风潮仍将席卷国内3G市场。
名词解释
手机定制:指手机厂商根据运营商的需要,将一些相关应用内置到原有手机上,或者根据运营商要求制造出满足技术要求的相关产品。定制的手机通常不再打上厂家的商标,而是只标明运营商的商标或标识。 (责任编辑:韩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