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样张由Nikon公司生产的AF-S DX ED 18-55mm F3.5-5.6G
镜头拍摄。这支镜头在广角端,即18mm焦距时,最大光圈能开到F3.5;在镜头往55mm焦距变焦时,最大光圈系数随之缩小;当到达55mm焦距时,最大光圈系数变为F5.6。尼康的G代表了
这支镜头是无机械光圈镜头,镜头的光圈控制由机身内部的控制系统代为完成,G型头同时表示了这支头只能用于自动相机上,手动相机无法使用。DX代表了这只头只能用于APS相机,说简单了,就是只能用于乘以系数的机身上。
所有样张都是采用3008×2000像素拍摄的,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的照片对比才会有很大的说服力。
● 测光与曝光测试篇
第一组拍摄是在测试相机测光与曝光性能,样片的第一组拍摄数据如下(建筑):
|
|
【广角端】3,008×2,000
/ 1/250(秒) / 8 / 200 / 27 |
【中焦端】3,008×2,000
/ 1/200(秒) / 8 / 200 / 82 |
左图快门速度:1/250秒;光圈F8;ISO
200;焦距:27mm(已乘系数) 右图快门速度:1/200秒;光圈F8;ISO 200;焦距:82mm(已乘系数)
左图采用镜头的广角端进行拍摄,从照片上我们不难看出,左图首先因为采用镜头短焦距拍摄,致使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枕型畸变;右面采用的中焦距拍摄,由于焦距较长,使照片周围的细微畸变不容易被发现。通过照片来看,D50的曝光控制有点继承了D100的风格,照片的整体调子稍稍偏低,曝光微微不足有些欠曝,但色彩表现上比D100要艳丽的多。微微欠曝的片子占有很高的先天优势,它能够给后期调整留下足够的空间,因为大家都知道数码拍摄上的口诀就是宁欠误过。
● 畸变效果测试篇
第二组拍摄是在测试镜头的畸变大小,样片的第二组拍摄数据如下(网格):
|
|
【广角端】3,008×2,000
/ 1/125(秒) / 5.6 / 250 / 27 |
【望远端】3,008×2,000
/ 1/125(秒) / 5.6 / 250 / 82 | 左图快门速度:1/125秒;光圈F5.6;ISO 250;焦距:27mm(已乘系数) 右图快门速度:1/125秒;光圈F5.6;ISO
250;焦距:82mm(已乘系数)
左图使用18端拍摄,在这种情况下拍照,对镜头来说是最具挑战性的。首先由于焦距短,镜片的弧度较大,使像在画面的边缘产生很大的折射,虽说现在技术能对畸变进行修正,但由于是变焦镜头,在设计上需要兼顾不同焦距段上发生的不同问题,所以在这里只能牺牲一下广角端。就图片的变形情况来看,这只头的桶形畸变比较厉害,不过还是可以接受的。而右边的82mm焦段中,照片的畸变几乎被修正的没有,这款18-55DX头的性能非常优良。
● 成像质量测试篇
第三组拍摄是在测试镜头在中间焦距段与相机的自身表现,样片的第三组拍摄数据如下(路灯、石像):
|
|
3,008×2,000 /
1/100(秒) / 5 / 400 / 36 |
3,008×2,000 /
1/125(秒) / 5.6 / 200 / 82 |
左图快门速度:1/100秒;光圈F5;ISO
400;焦距:36mm(已乘系数) 右图快门速度:1/125秒;光圈F5.6;ISO 200;焦距:82mm(已乘系数)
这两张照片拍摄的条件不同,所以无法进行横向比较,但这两张照片分别能够说明镜头的成像锐度、质感的表现状态。左图能体现出这套套机能够实现完美的配合,在600像素下将树叶的分辨率提升很高,这当然也离不开CCD和数据处理存储系统的功劳。没有好的CCD与数据处理存储系统,后面的树叶将会变成一片绿色,没有层次,很不舒服。右图则体现这套套机的质感表现,细腻的石质感,清洗鲜明的肌理,一切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
色彩平衡测试篇
最后一组是测试近摄水平与色彩平衡水平。样片的最后一组数据如下(栏杆、色板)
|
|
3,008×2,000 /
1/125(秒) / 5.6 / 250 / 82 |
3,008×2,000 /
1/100(秒) / 5.6 / 400 / 72 |
左图快门速度:1/125秒;光圈F5.6;ISO
250;焦距:82mm(已乘系数) 右图快门速度:1/100秒;光圈F5.6;ISO 400;焦距:72mm(已乘系数)
左面是镜头的近摄,由于没有微距功能,用中长焦进行拍摄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对栏杆的特写显示出对焦的准确性,拥有良好的景深控制,但背景上的虚化显得有点夸张。色彩表现突出,有很强的反差对比。最后一张是测试相机的白平衡效果。白平衡系统表现良好,只是照片微微欠了一点。偏色方面基本被控制到最小,照片稍有偏蓝。
(责任编辑:刘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