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下月办全球家电论坛
国美电器近日正式对外宣布,2006国美全球家电论坛将于4月2日在北京举行。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家电行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性顶级盛会,上百位中外家电企业CEO、商界知名人士、政府官员及经济界学者均将出席。 其中,其竞争对手苏宁、永乐、大中齐聚论坛尤为引人关注。
据了解,在过去的一年,家电生产厂商与销售商的矛盾日益激化,苏宁、永乐、大中将在国美全球家电论坛上,一同探讨中国家电连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针对相关问题,论坛还将提出四点倡议:倡导竞争;加强和家电制造厂商的无缝对接,共同开拓市场,提高产品的流通速度;努力创新,通过提高的核心竞争力来提升盈利水平;制造业和流通业相互扶持,把双方的核心竞争力尽快转化成先进生产力。
本届论坛由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坐镇主持,以“家电大国到家电强国”为主题。
作为中国家电零售业话语权控制者,黄光裕也想借此论坛表达他新的治理企业的心得。
3月29日,黄光裕在他的鹏润大厦接受了媒体的联合采访。当“货如轮转”的游戏趋于理性,首富的光环也逐渐隐去,黄光裕表示国美是“有长远眼光的经营者”,而要想在这场日益浮躁喧嚣的角力中获得最终的胜利,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扩张与盈利、渠道与制造商、国际舞台与国内市场之间寻找完美的平衡点。
论坛出席者名单(部分)
商务部和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等政府部门高层
长虹电器董事长赵勇
康佳集团董事局主席侯松容
创维数码首席执行官张学斌
海尔集团副总裁周云杰
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梁昭贤
美的集团制冷家电集团总裁方洪波
TCL集团高级副总裁袁信成
厦华电子董事长郭则理
海信集团副总裁杨云铎
西门子家用电器集团中国区总裁盖尔克
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木元哲
索尼(中国)消费电子营业本部总经理松岛忠信
飞利浦亚太高级副总裁郭立为
大连东芝营业本部总经理山下恒夫
三星(中国)大中华区营销总裁许祺烈
LG电子中国地区销售总裁姜泰吉
摩托罗拉副总裁任伟光
索尼爱立信全球销售市场副总裁李艳
三星电子无线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周晓阳
诺基亚(中国)全国分销市场运营总监傅蕾
夏新电子副总裁黄爱平
“国美必须要扩张”
2005年是中国家电连锁企业快速扩张的一年,在充斥着“占位”思想的一股热潮中,“跑马圈地”的意义早已超过了选址开店本身,国美索性直接选中已经成形的地区连锁商一举并购。但是,与之相伴随的却是“连锁泡沫论”的不绝于耳。
“紧迫感”仍旧存在,尽管2005年国美以250多亿元的销售额雄踞家电零售行业头把交椅,但紧随其后的苏宁电器的销售额也达到220亿元左右。在2006年,这种“跑百米”的扩张速度是否还有延续的可能?
记者:中国家电零售业的商业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
黄:根据我们的预测和国际的规律,中国虽然现在竞争很激烈,但比很多国家的同期好得多。好的方面是,大家基本都能盈利,尽管利润很低;不好的是,目前正处于快速扩张的过程,竞争激烈。
去年到今年,我逐渐意识到企业应该细化,形成独特的模式和差异化竞争。现在,我们还在积极探索,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记者:去年国美销售额增长得很快,但利润增长好像并没那么快?
黄:在把握利润与风险的平衡时,我们是站在企业安全的角度去平衡所有的事情,并不是把盈利放在第一位。国美的发展是整体利润的提升,而不是利润率的提升。这是我们现在的战略。
网络是我们的根本,没有店面我们无从谈起,未来单店效益将成为我们主要考量的标准。
市场有没有饱和可能是我们5年后最关心的问题。站在国美的角度,我们没有达到目标,饱和度还没够,国美必须要扩张,这是市场给我们的机会。
在扩张过程中,谁都想成为“沃尔玛”,而不希望后面出现另一个“沃尔玛”把它吃掉。没有扩张就没有大型企业。我不认为因为一个企业倒闭就草木皆兵是正确的。
国美花了五六年的时间开了100多家店,去年一年开了200多家店,是6年总和的1.5倍。花掉这么多钱以后,我们还能保持销售额的增长,利润总额还能略有增长。我不排除在200多家店的选址中肯定有失误,但我们有勇气开200多家店,就有勇气封掉20多家店,而不会选择开20家店而关1家店。市场需要的是规模。
记者:但现在在上海、北京、广州这些一线市场,家电连锁扩张的速度很快。最近,大中刚刚在北京关了3家店,一线市场也不存在饱和?
黄:现在并没有达到饱和,大中关店可能是它感觉到饱和,但也可能是它对外的一个策略。趋于饱和的时候,人们会自觉地放慢速度。
记者:从去年到今年,中国零售市场中的一些外资企业逐渐收缩。另外,按照国家政策农村市场将是扩大的市场,对国美的管理思路是不是有新的触动?
黄:对于我们来讲只是对手不同而已,快鱼吃慢鱼,大鱼吃小鱼。如果没有鱼游进来,我们这条鱼也会被饿死。淘汰加速这个状态,大家都看到了,但大家忽略的是,有知难而退的,有被吃掉的,但是其他的在壮大,并不是说整个行业的衰弱。很多企业的退出,应该说更多的是自身的原因。
记者:国美引进管理190亿美元资产的美国华平投资,让他成为国美的第二大股东是不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黄:有很多方面的意义,但最主要的是出于安全考虑,我们不会白白地让它赚钱。华平的意义不仅是资金,他们投入的钱还在银行没动,华平表面上是财务投资者,但是起到了战略投资者的作用。它让企业在制度上更社会化,这对未来意义深远。
记者:2005年、2006年,国美在全国开店陆续采取购买店面的方法,买一个店面动辄一两亿元,这是否会给全国连锁带来一定风险?
黄:我们购买店面的计划是不超过总店数的10%,这些店一方面地段好,租金昂贵;另一方面可能是需要作为旗舰店重点发展,以一带十。关键是掌握一种平衡。这也会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安全系数。不过,也不是每家企业都买得起,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一笔账。
“工厂对零售业言论极度走偏”
在激烈的竞争中,渠道与零售商的矛盾在过去一年里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在“终端为王”的时代,经销渠道商掌握了强硬的话语权。家电制造商则在低利润中挣扎,不堪忍受连锁零售巨头进场费、促销费、广告费……甚至开始自修渠道,希望冲破重围。
黄光裕对此的评价却冷静得让人心惊:“当我们的利润减少,是不是也要指责工厂给我们的返点太少?他们应该寻找自己的原因!”
记者:春节过后,听说您与苏宁的张近东、大中的张大中、永乐的陈晓等其他连锁商走得比较近?
黄:不错,工厂对零售业的言论极度走偏了,这促使我们不得不走到一起探讨这些问题,检讨我们自己是否存在这方面的错误。可以说,是厂家把我们挤对到了一起。
记者:各个零售行业都存在进场费的问题,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冲突似乎正开始成为媒体的焦点。
黄;先举个工资的例子,工资的总收入是若干块组成的,进场费只是若干工资中的其中一块。如果工厂不把进场费给我,它在别的地方也要增加费用,否则,我们就活不下去,这是必然的。工厂以此大说特说渠道,是片面、不理智的。
如果不是分作几块支付,工厂给我们货的时候就要把综合毛利一次性给我,正因为有了进场费,我们会在销售完产品后,再把利润要回来。为什么要进场费?第一,减少工厂压力;第二,让工厂提前投入,共同做好卖场。没有国美与他们的交易方法,工厂在某种程度上也不能这么强。只不过我们发展的速度可能比他们自身还要快,他们跟不上而已。工厂在这方面实在是挑不出渠道什么毛病。
记者:问题出在哪里?
黄:给大家提供两个数据:第一,国产品和合资品基本雷同的产品,差价基本上在35%左右。我相信国产品现在的利润很低,很多产品的核心零部件来自于合资企业,他们的成本比合资企业高,价格却还要比他们低30%,这说明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渠道商压价,企业应该做的是技术创新和提高品牌价值。对我们来讲,国外企业经营的综合毛利在18%至25%,我们还远达不到这种水平。
第二,很多工厂采取代理的方式,某个空调厂家给我们的扣点是12点多,给代理商的是19点。我不理解,为什么给代理商都不亏,反而给我们就亏了。
记者:但在整个微利的家电产业链中,厂家和商家只能共同分享这些利润,“和谐”到底是怎样一种盈利模式?
黄:最重要的还是双方真正的合作,资源、信息共享互补,生产更好的产品,才能提高双方可持续发展的利润空间。打嘴仗解决不了问题。厂家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是渠道商,是他们的同行。
目前,国产品牌还没有跨越到能够和合资品牌竞争的阶段。
中国家电行业真正的一轮竞争是1996年到1999年,长虹倪润峰挑起的价格战,给国产品牌抢回了一个相当大的份额。当时,松下在市场上有14.5%的市场份额,国产品最高不超过5%,但是倪润峰用三个月时间,把松下按到了8%,让长虹到了17%。除了这次真正的较量,到现在这么多年,国产品和合资品几乎没有过真正的交手。
工厂真正要做好的,是要从同类工厂的较量逾越到与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的较量。只有跨越了这些阶段,它才能真正地静下心来,和渠道商研究合作。
我们希望工厂可以创新,或者有它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够和国际企业竞争。我们这几年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尽管收效甚微。大家对国美并不了解,国美是非常有长远眼光的经营者,并不看重短期行为。
记者:进入百货、电视购物也是出于这种“长远眼光”吗?
黄:说我们进入这些领域,可以说是一个误导,我们只是在关注。
“百思买是10年后的国美”
尽管以“速度”和“果敢”著称,但进军香港、与李嘉诚的丰泽电器短兵相接,还是让黄光裕不由得发出“做跨国企业要非常小心”的感叹。
但是,迅速膨胀的零售规模仍然让国美喊出了要国际化的渴望。而除了将国美的LOGO铺满世界外,经营模式的升华可能是对黄光裕最大的挑战。
记者:听说去年和今年,你不断考察国际市场,国美“走出去”进展到了什么阶段?
(责任编辑:刘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