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南不见了!”从9月1日起,很多喜欢动画片的青少年发现,每天17时至20时,境外动画片从电视荧屏上消失了。而一项针对京沪两地青少年的动画调查显示:上海经常看、有时看动画片的青少年为86.3%,北京为80.8%,这说明动画片在青少年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动画片的魅力何在?对青少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和家庭又该如何面对这些影响呢?
一面禁播一面喜欢
小童是一名初二年级的学生,每天放学一回家,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视看动画片。 9月一开学,他的牢骚突然开始多了起来:“原来这个时间可以看《名侦探柯南》,现在没有了,真没意思!”
从9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每天17时至20时之间,开始禁播境外动画片。复旦大学国家社科、上海社科动画课题组负责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传播学博士郭虹所做的一项针对京沪两地青少年的动画调查则显示:日本动画片是青少年观看动画片的首选。这项调查对上海、北京两地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4个年龄组进行了抽样探查,98.3%的调查者在10-22岁之间。
现在从电视上很难看到《名侦探柯南》的小童,转而开始央求妈妈,购买动画影碟。小童说:“《名侦探柯南》的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人,有悬念,看的时候会紧张,而且结局总是让人意想不到。”
四年级的冰冰最喜欢的动画片是《樱桃小丸子》。天真可爱是她喜欢小丸子的原因,在她的卧室里,挂满了小丸子的海报画。“噢,爷爷,你为什么不高兴哩?”她还经常在家模仿小丸子的配音。
和冰冰相比,今年上大三的小白则是网络下载观看的主力军。他说:“只要国外一播出,就有人搞来片源放到网上,几乎与原版发行同步,甚至原版还没有发行,网上就有可以下载的了。”
小白最喜欢的动画片是《灌篮高手》,他说:“这个动画片情节很生活化,而且,非常搞笑,我们有很多爱打篮球的同学都喜欢看。”
青少年动画片里有真情
喜欢看动画片的青少年对动画片可以有一万个理由,那么,动画片的魅力在哪儿呢?大二学生小李对动画片有自己的看法:“在城市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喧闹、嘈杂,有时候几重压力一起冲过来把我们夹在当中,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什么方式可以发泄、避难,肯定会抓住它。另外,公共环境给人压抑,一个人不可能在任何领域里都有交往、有人气。这样,每一个青少年都需要一个排遣烦闷的出口。另外,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要为自己今后的路打拼,可是将来怎样还是未知数。总之我们需要思考,也喜欢轻松,需要在自己的环境里寻找愉悦和心灵的安慰。而动画片正好满足了我们的这种需要。”
高一学生小赵则对日本动画情有独钟:“日本动画比较注重人性,善于从人的心灵、情感出发讲故事,比如复杂的人际关系、压力的承受,成熟与未成熟之间、长大与没长大之间的体验等。这些作品非常人性、温暖,能够唤起我们的共鸣。而且故事、人物比较接近生活,主角常常并不完美,更接近一个普通的人,所以有亲切感。”
他说:“《圣斗士星矢》的冥王篇中,史昂要求穆杀死雅典娜时,面对又是师父、又如父亲般养育自己的史昂,穆内心特别矛盾,他说除了这件事,他可以答应做任何事。而史昂一声声‘你敢跟我作对吗?’如铅锤砸在我的心上,这种冲撞很有震撼力。”
相对于男生理性的分析,女生看动画片则更多包含了动画之外的东西。
高二女生小张说:“很多动画片很讲究奇异、恢宏或温馨真实的场景,美轮美奂的画面,惊心触目的故事,舒爽或伶俐的角色造型。而且,从音乐上来说,从瓦格纳到贝多芬,从菅野洋子到久石让,无论是古典还是NewAge,弦乐、电子、Jazz各种音乐元素都被恰到好处地融合到动画片中,而且把音乐做出品牌效应,让你听到的是大师的作品,哪怕不为了看,就是想听也会去买OST(电影原声专辑)。”
家长进退两难
孩子对动画片是痴迷,家长对动画片则是担忧。马女士是一个三年级孩子的母亲,她说:“孩子太喜欢看动画片了,每天放学一回家就守在电视机前,落下一集就急得要命,真拿他没办法。”
小童的班主任刘老师说:“许多动画片的内容和造型离奇古怪,而且有暴力、恐怖这些不良因素,孩子极易模仿。让家长担心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孩子看动画片浪费了很多学习时间,所以很多家长就想尽一切办法限制孩子看电视。”
动画片到底有哪些影响让家长如此紧张呢?刘老师总结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画片的情节、动作和现实生活差距太大。有些是人不可能达到的境界,比如在天上飞等。家长怕孩子看多了去模仿,造成严重的后果。
2.现在的动画片虽说整体内容还算健康,但也有不少对孩子有不良影响,很多动画片里面都充斥着暴力行为,孩子看完了,光记住打打杀杀,老是模仿动画片中的打斗动作,经常会与同学发生冲突。
3.孩子很喜欢看动画片,经常会一动不动地坐在电视机前看一两个小时,作业、预习等等全部抛在脑后。
4.对孩子来说,比看电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的阅读习惯,孩子如果习惯于看轻松愉快的动画画面,就可能对需要费点力气的阅读不感兴趣。
专家 限制不是办法
山西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辛志勇教授认为,对孩子来说,动画片的功能与游戏类似,都具有象征性的自我教育意义;同时也是孩子人生的一种经验,是对孩子学习、想象力等的一种激发。
辛志勇教授说:“孩子为什么会喜欢动画片?动画片的人物类型、故事情节、形象设计、心理结构都很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孩子能在动画片中感受到自己,在其中发现惊喜或者害怕,在故事中学到东西,这是很多成年人感觉不到的。”
“动画片是孩子的教育工具,是教育的载体。好的动画片对青少年的人格、品质、行为、习惯、视野、知识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许多优秀的品质通过动画片得到传扬,这是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
“但是,动画片也会产生很多消极作用,除了经常提到的凶杀暴力的渲染,另外一个因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沉溺于动画片的世界。即使再优秀的动画片,青少年一旦成瘾,就会在其成长过程中留下伤害,比如产生孤僻症,出现人际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是一种心理补偿,一方面孩子脱离了现实生活,一方面他又在动画片中补偿自己的心理需要,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自卑、压抑等心理。”
可是,青少年毕竟是一个不成熟的群体,面对动画片带来的影响,又该做什么?
辛教授说,不管是从政府视角、家长视角或者专家视角,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力图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让青少年尽量少接触社会的负面影响。“动画片作为人生体验的一种,应该让孩子自然地接触。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拿出一些优秀的、符合青少年发展的动画产品,引导青少年观看动画片的趋向。”
“引导不能只是一个家庭的责任,而且家庭也完成不了这样的责任。应该通过全社会的资源整合协力完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快乐、健康的人,而不是培养学习的机器,限制很容易,但是限制的同时,我们应该坐下来想想,除了学习,我们的孩子还会做什么?我们还给他们提供了哪些渠道和选择让他们成长,让他们塑造健康的人格?” (责任编辑:韩建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