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特技复原的圆明园
三维特技复原的圆明园宫殿之一
备受瞩目的大型史诗电影纪录片《圆明园》,即将在10月份正式公映,其中,占影片总时长三分之一、将这一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被毁前全貌重现的三维镜头被公认为是最大的看点。该片导演金铁木更是表示,哪怕只看特效,也值一张电影票。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影片中长达35分钟的特效镜头都是“中国制造”,全部出自中国电影三维特效制作人之手。5年、20多个执著的人、110个镜头、44分27秒的素材时长,构成了《圆明园》的幕后故事。
缘起:四张铜版画
担任此次特效制作的是北京锐智盛扬公司,在国内以擅长三维及特效镜头的制作而闻名业界。这次在《圆明园》里的漂亮出手,其三维技术手法和影像效果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多个第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当初获得这个项目,是凭借着四张圆明园铜版画的照片,在一个月完成的一分钟的圆明园三维特效画面。
当时他们面对的三个对手,无一不是海内外颇负盛名的“强手”,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和技术力挫群雄,以被评为“最到位、最有灵气、最贴近要求”的制作,当仁不让地拿下了《圆明园》的特效制作项目。
圆明园的建造,花费了150年时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代皇帝,楼台亭阁尽展中国古建筑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包含了东西方各种建筑文化的特色。《圆明园》的特效制作团队用了整整5年的时间,将圆明园纤毫毕现地呈现给观众:正大光明殿的肃穆,远瀛观的壮观,方外观的精巧,方壶胜境的雍容……圆明园的秀丽景色尽数包含于35分钟的镜头中。
除此之外,片中的圆明园被焚毁时的大火,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人在牡丹园相聚,大水法的遗迹“生长”为整个圆明园等片段,也同样值得期待。
60秒的画面花了八个月
提到圆明园,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起那组凄凉的画面:阴森的天空下,几个石柱突兀地立在景色曾经美如江南的荒野中,这就是具有标志性的圆明园大水法遗址。事实上,即使在被焚毁之前,大水法也是圆明园西洋楼群体的标志性建筑。在《圆明园》的特效画面里,大水法从残垣断壁“生长”出美轮美奂的整体建筑的过程,一度成为团队工作的重中之重。
伤痕累累、布满灰尘和泥垢的破旧石柱,忽然变得面貌一新,由石柱搭起的石台坊也随之现身,紧接着周围的高大西洋式建筑纷纷涌现,镜头拉到空中,堪称人间仙境的皇家园林转瞬间重现在观众面前……这恢宏的景观中,大概很少有人注意到,画面上破旧的石柱与完整的石台坊在细节上是完全吻合的,哪怕是其中的一条花纹。这组重现圆明园全景的画面不过短短60秒,而制作团队却用了整整8个月的时间。
在影片中,有一组坐着的、穿着汉服的12生肖喷水的场景,它仅仅是海晏堂的一个点缀景物。海晏堂仅占西洋楼建筑的七分之一,而西洋楼建筑群仅占圆明园总体建筑的2%。由于战乱和灾荒,这个场景并没有留下直观的绘画和照片,所以在制作这一镜头时,制作团队收集了从汉代到清初的所有关于12生肖的造型。他们从清代的雕塑入手,和历代雕塑进行比对,甚至从国外资料中找到相关图片,仔细观摩里面存留的兽头和水池。2003年9月,当流失海外的圆明园猪首铜像重见天日回到祖国时,制作人员惊喜地发现,他们制作的猪首,与真实铜像的相似度高达99%。
两千多牌匾对联内容全考证
为了真实地重现圆明园,制作团队几乎到了“偏执”的程度,他们用小尺把圆明园中残留的建筑地基挨个测量,长度,宽度,乃至每一个台阶的高度。为了获得最正的光源,他们总是在夏天中午最热时暴露在毒辣的阳光下拍照;而为测量淹没在湖中的部分建筑遗址,他们又总是冒着严寒在冷气逼人的冰面上作业。影片中的亭台楼阁不计其数,出现的牌匾、对联更是接近两千个,制作者对其内容进行了认真考证,使片中每一张牌匾、每一个对联的内容都做到了准确无误。
《指环王》、《星球大战》等好莱坞电影中宏大的特效画面令人印象深刻,而《圆明园》用“情景再现”的手法,也提供了恢宏壮烈的战争场面:3000名英法联军行进在1860年的北京街道上。这组镜头其实是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外景地由三十多名外国群众演员行走的基础上“生发”而来的,制作者不但要将其“克隆”成三千人,还要虚拟出1860年老北京的街道。为此,他们找来从康熙到民国年间全部的京畿地图,从每个细节进行考证,还原每一间房子的位置,最后再把实景拍摄的人物和房子与虚拟出来的人物和房子结合在一起,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康乾盛世”的缔造者曾齐聚于圆明园中,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朝天子齐聚牡丹台。在电影中,他们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出现。在找不到合适的外景地情况下,制作者们以牡丹台作背景,用数字合成场景,虚拟出无数牡丹花。于是,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康熙、雍正笑吟吟地站在牡丹丛中,看着幼时比牡丹还要矮的乾隆认真地舞剑,一瓣瓣嫣红的牡丹相继落地……
“中国人善于创造奇迹”
电影纪录片《圆明园》所制作的特效画面,让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被惊叹为“创造了奇迹”。
在此之前,中国电影纪录片三维特效的制作几乎没有可借鉴经验,在国内现有的制片费用投入有限、与国外相比硬件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要完成这样一个高难度、高技术含量的特效制作工作,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但只有“小米加步枪”的他们,却通过自编软件等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国外软件和硬件的接口难题,并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制作影视、三维、特效的体系,其最大的作用便是可以让任何一个经验不足的新手迅速地了解制作过程,只用很短的时间就能融入到整个系统中。业内人士评论说,《圆明园》的制作,是中国影视三维特效行业中的一个范本。
除了开创电影三维特效的制作体系,他们还完成了其他几个“从无到有”的奇迹:圆明园数据的搜集,特效制作的流程,三维及特效镜头技术的创新等。《圆明园》的制作过程甚至已经被认为是一个绝佳的模式。在国内最权威的杂志上,他们通过撰写专栏把摸索到的新方法、小技巧介绍给同行,以至业界人士把其当作学习特效制作的教程。
有不少国外的同行对此很不可思议:如此之大的工作量,怎么可能完成?国外某著名特效专家前来交流经验时,刚听到这个项目就连连摇头:“太浩大了,祝你们好运。”而当他看了电影中部分完成镜头后,由衷地感慨:“你们中国人善于创造奇迹。” (责任编辑:韩建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