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刚刚结束,“流氓软件”继续成为互联网行业最热闹的话题。中搜、雅虎中国、千橡等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都被卷进去,连有着官方身份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也被扣上“流氓”帽子。这场声势浩大的“起诉”已经让中国互联网陷入一片混乱,该有一个中立的公信力机构出来引导一下这股维权潮流。 起诉本身可以作为一种维权的形式,但任意强加他人“流氓”称号不免轻率。关于“流氓软件”的定义,至今仍然未有权威说法。 声讨流氓软件的舆论和行动争论最大的焦点也正是谁有资格认定流氓软件,这是舆论混乱的源头。 流氓软件也好,恶意软件也罢,它们的认定总要有一个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或者司法裁定等。如果我们不加以区隔,以一己之标准,便扣上“流氓软件”的帽子,一棒子打死,甚至暗示被告的便一定是“流氓”,这难以叫人信服。 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混乱就只能继续。雅虎和奇虎最近再次掀起的“口水仗”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双方所有愤怒的表态全都陷入技术细节的复杂辩论中,甚至上升到互相指责对方为流氓软件。长此以往,中国互联网业界必然陷入无法自拔的漩涡。 笔者认为,要斩断恶意软件产业链,首先应弄清楚什么是流氓软件,都有些什么特征。舆论上的争端于事无补,当一个清晰的标准出来了,整个行业就理性了,混乱的局面将会有所改观。 然而,网民缺乏辨别的技术,如何定义“流氓软件”还需业界有公信力的专家和机构站出来共同探讨,更好地抵制互联网上的恶意行为,保护用户权益,规范行业发展秩序。否则,只会是维权团体忙于起诉,厂商疲于回应,网民继续处于混乱状态。 相信站出来的中立公信机构会得到业界的支持,大家一起行动,正本清源,最终把声讨流氓软件的力量引导到推动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秩序上来。若如此,善莫大焉。 (责任编辑:韩建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