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张千里
前一阵子应某杂志之约,赴江西拍摄专题报道。临行前将刚刚到手的索尼100与SAL DT 11-18mm F4.5-5.6、SAL 50mm F2.8 Macro两支镜头也塞入了摄影包,打算利用这套索尼器材作为我现有装备的补充。
由于我的第一台相机就是美能达的自动对焦单反相机,所以与美能达一脉相承的索尼对我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很快便能上手,而且一些经典的操作设计依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让我时隔十多年依然能很方便地找到想要的设置。
这次使用的两支镜头也各有特色,SAL DT 11-18mm F4.5-5.6是一支超广角变焦镜头,与以前柯尼卡美能达的同规格镜头在设计上完全一样。由于它是一支浮动光圈的中端镜头,无论是机械质量还是成像素质显然不奢望能与顶级的G系列镜头相提并论。在使用之前我也看过一些国外摄影师用柯尼卡美能达那款的11-18mm镜头拍摄的样片,总觉得画面偏软,锐度不足,我也比较担心这点。但我依然还是采用了标准锐度进行拍摄。
在我拍摄专题的几天时间内,我用这支SAL DT 11-18mm F4.5-5.6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对其操作性能与成像质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首先这支镜头的焦距覆盖范围并不大,相当于35mm相机的16.5-27mm,属于超广角范围,变焦行程比较短,从11mm端到18mm端只需转动45度左右的角度,在抓拍的时候还是比较方便的。这支镜头从最近对焦距离的0.25m到1m的对焦行程设计得比较合理,划分相对较细,非常适合超广角镜头贴近主体拍摄的拍摄方式。由于是一支非超声波马达的小光圈镜头,它的对焦不算很快,但在拍摄中也不觉大碍。
这款镜头采用了3片非球面镜片和一片ED玻璃镜片用来减轻眩光、减轻球面像差,从实拍效果来看,即使有高亮度的点光源出现在画面中也没有明显的眩光,同时该镜头的锐度似乎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软,焦点部位的锐度完全可以满足16开杂志的印刷输出。对画面暗部的刻画也挺不错。
微距无弱旅!我从来都不怀疑各家的微距镜头。SAL 50mm F2.8 Macro镜头也是一支成像非常出色的镜头。该镜头最近对焦距离为0.2m,可做1:1等比例放大拍摄。我用它在这次专题拍摄中专攻一些静物、细节拍摄。镜头上有一个选择开关,用来设定对焦范围是全程(FULL)还是限制为微距和普通模式(LIMIT)。另外,镜筒上还有一个对焦锁定按钮,方便重新构图。
我用这2支镜头拍了一些比较令自己满意的照片,下面与各位读者一起分享:
11-18mm镜头、F11、1/60S、ISO200
这是在拍摄赣州板鸭专题中的一个镜头,当时天开始下雨,工人开始把晾晒在晒场里的板鸭收进屋内。我将11-18镜头推到11mm端,配合100机顶的内置闪光灯进行拍摄。我比较喜欢这张照片的原因是主体人物的神态与动作恰到好处,人物的外貌、服饰与帽子都非常典型。而且后面两位人物的动作也表现出了动感,再加上阴阴的天与从烟囱里冒出的浓烟,整体气氛比较到位。
11-18mm镜头、F8、1/125S、ISO400
这张照片是将相机举过头顶盲拍得到的。利用超广角镜头贴近雨棚拍摄,夸张前景,同时用较大的视角去展现集市摊位上的商品。比较有趣的是当时画面中正好出现了一位外形很有代表性、也很有趣的妇女走过。
50mm微距镜头、F11、0.6S、ISO100
这张照片是利用自然光直接拍摄的,支好脚架,用小光圈慢速快门拍摄。画面的细节感非常好,剪刀上金属以及铁锈的细节非常清楚,而且对橙子质感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50mm微距镜头、F9、1/15S、ISO100
这张同样是支了三脚架拍摄的。可以从这2张照片看到这支50mm微距镜头不仅成像细腻,而且对物体的质感表现非常好,同时色彩表现也很悦目。
以上就是我对这两支镜头的一些感受,希望能对各位读者的选择与使用有所帮助。我现在也在尝试索尼的其他镜头,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有机会进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