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鸿 来源:中国艺术中心
关于陈绍华, 有人陌生,有人似曾耳闻,但一提到2000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设计的标志(太极人形和中国结)和今年的生肖邮票“猪票”,大家都会惊叹一声:哦!是他啊!
陈绍华个人“博客”上有其白描自画像:
上虞生,西安长,教书六载,下海十八年,学平面设计,非文化人,亦非商人,啥都懂点儿,啥都不精,已知天命,童心未泯,常胡思乱想,盼上苍天开,好另辟蹊径,恶陈规陋习,鄙视功利,与世无争,喜孤独,亦交挚友,工求至善,眼不揉沙,见不得邪恶,好抱打不平,直肠直言,常得罪人。
陈绍华少年时代梦想能成为一名工程师、科学家,十一二岁时能够徒手造微电机。然后就是电动飞机、电动坦克等等,文革中为逃避下乡高中毕业十八岁进了西安美院,成为文革中第一届不是工农兵的工农兵学员,因为工艺系中有个“工”字,与工程师有关联所以就报了工艺系,也成就了其当设计师的前提。为误入“设途”没有能够成为科学家至今仍然耿耿于怀,说:“这个梦想等退休后再说吧!当设计师太难了,我想不会有比这个更难的差事了”。
1975年陈绍华西安美院毕业后在陕西展览馆干了三年设计,1978年考入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装潢系,1982年毕业回母校西安美院教书,一干六年,带了三届学生(其中有韩家英、张达利等一批现在活跃在中国设计界的著名人士)。这六年还干了值得纪念的三件事:一是1984年参加六届全国美展拿了金牌;二是1985年在西安美院搞了设计素描教学实验(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训练学生的物化能力,20年后仍认为自己当初的教学思想至今仍然是设计教育的基本方向;三是1986年出任电影《孩子王》美术指导并客串演出,用他的话说是一不小心拿了个美术“金鸡奖”。1988年到深圳进了当年还默默无闻的“万科”,成就了“万科”初期的企业文化。1992年离开“万科”“下海”,先是搞了个工作室,带三五个助手干,1998年更名为公司,干到现在,服务了数百个企业,设计了上百个品牌(包括一些国家项目,如北京申奥标志、“世妇会”邮票、04年生肖猴票、中央美院院徽等)。1992年和同行王粤飞、董继湘等人搞了第一个国际化的专业设计比赛“平面设计在中国”展,第一次将中国的现代设计拿到国际上巡展,获得海内外高度赞扬。1995年牵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平面设计协会,即深圳平面设计协会。2000年加入国际设计师联盟(AGI),成为会员。
带着对陈老师的尊敬和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了陈绍华设计公司,约好是11点,我不想迟到.所以就10:30分就到了,被告知还在休息,所以很自然的在等待,我很享受这个等待的时间,既有兴奋之情,又有百问不解之意,干脆在这时间里来到走廊外晒一下晨早的阳光,随便整理一下思维.走廊的景色还真不错.
陈绍华老师与我
陈老师您好,今天我将以一个平面设计者的身份来进行这次访谈,以一个平面设计师的思维来聆听!
倪鸿:西班牙著明设计大师安东尼奥.高迪说过”创作就是回归自然”,但创作真正回归自然是很吃力的.回归自然可以理解为让作品被大众所接受和赞赏吗?
陈绍华:“创作回归自然”这是一种提法,但创作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途径,各种不同的思维角度,很多问题不能用一种回答和一种思路去说明概括,你说艺术创作回归自然,也有很多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他只会去考虑我如何用一种个人的独特思维去创造一种另外的一种全新的方式,回归自然毕竟是主题思考之一,但他不能概括所有的艺术创作,有些人完全是从自己的潜意识里去挖掘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对回归自然有不同的认识也有不同的理解.
倪鸿:用自己的眼晴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创作发挥出美来; 这是资深设计师的不同之处吗,您应该就是这样一个人?
陈绍华:设计不像纯艺术,一定要考虑到大众的解读,那么司空见惯一种形象或者方式,这是设计师要借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视觉方式和视觉形象,他只是把它当工具,沟通交流的工具,它是不是回避的,假如你抛开了这一点,你创作的都是从未见过的东西.那就无法让人们去从头理解,所以用一种大众熟悉的形态或一种似曾相识的东西,又或是最普通的一种物象的形象语言,它就是设计的一种语言工具,像词典上的词一样,然后作者用设计的特殊语法把它们组织起来,也就是用创意来构建的语言表达某个观点或去传递一个信息,从而去影响人们。图形设计师就是用图形、色彩来说话,所有大众熟悉的物象都可以把它作为“词汇”来构成一种视觉语言来沟通。
所以在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再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而是一种语言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