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旗
即将到来的这个十一“黄金周”,海信市面销售的平板电视,将显示出更高的“国产化率”。这是因为,一周之前,海信电器(600060.SH)自行生产的液晶模组已经下线,这意味着这一年中,将有50万台海信液晶电视使用自己提供的面板。
液晶模组工艺就是将集成电路、背光源等器件,安装在玻璃基板上,并制成液晶面板的过程。这只是第一步。
海信电器计划用3年时间,共投资7亿元人民币,达到年产300万片液晶模组的生产能力。这也使得海信电器成为首家进入液晶电视上游产业领域的彩电生产企业。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明确表示,海信电器生产的模组只供海信彩电使用。
实际上,眼下国际上大的液晶面板生产厂商,都已经在中国内地建立模组厂,海信电器此举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得模组。
液晶技术领域专家、南开大学教授孙钟林认为,模组在产业链中承上启下,海信此举的意义,在于积累向上游渗透的技术。
上游之争
其实早在三年前海信就着手筹备模组产业。而那时,由国内另外四家彩电巨头──创维、TCL、康佳和长虹四家彩电企业联手打造的液晶面板生产企业──深圳聚龙光电有限公司(下称“聚龙光电”)尚未成立。
海信电器披露,公司已经投产的第一条年产50万片液晶模组的生产线,覆盖15英寸到42英寸液晶电视模组生产。
实际上,海信电器并不是第一个尝试进入平板电视上游生产的彩电企业。
2006年初,上述四家彩电企业联手深圳深超光电公司成立聚龙光电,欲进行第六代液晶面板的生产。但由于资金、技术等问题,此项目目前陷于搁浅状态。
在合作投资不顺利的情况下,彩电巨头各自出招。今年4月,四川长虹宣布投资40多亿元人民币,建设等离子屏、等离子模组生产线;长虹计划共投资20亿美元,形成年产600万片等离子模组的生产能力;迎来阶段性盈利的TCL集团(000100.SZ)宣布,定向增发23亿元,其中不超过14亿元投入液晶模组生产。
彩电企业争抢进入上游领域,除了直接获得上游关键部件、降低生产成本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以免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流失。
目前,国际著名的面板供应上,都已经在内地建立了模组生产厂,这些模组厂正在将加工程序向下游渗透,只给整机厂留下最简单的外壳安装。这使整机厂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和话语权被进一步削弱。
为了避免被“架空”,彩电企业纷纷瞄准模组生产。
条件成熟
早在三四年前,彩电企业就在讨论“受制于屏”的话题。由于平板电视的面板全部被外资掌握,内地彩电企业的面板采购常常受制于人。
眼下,众企业将投资目标,瞄准投入相对较少的模组领域。在家电行业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陆刃波看来,彩电企业如今已经具备的两个实力,也使他们投资模组成为可能。
陆刃波认为,整机厂商进入模组的前提,一是自身液晶的产销量足够大,成本优势明显,否则无法获得上游液晶基板供应商的支持;二是技术能力足够强,能够设计出技术领先的液晶模组和整机产品,否则不如直接向上游供应上采购。
眼下,不论是TCL还是海信,都已经具备上述两项产量和技术的储备。
进军模组产业是海信稳健做大、规避风险的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选择。“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说。他表示,和当年海信决心自主开发芯片一样,海信决定做好模组产业,希望通过对芯片和模组这两个电视核心部分的掌握,迅速提升海信在全球行业的竞争力。
“加上海信在视频处理芯片上的优势,可实现液晶模组60%以上的组件自主开发。”海信电器副总裁刘卫东如是说。■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