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数码-搜狐网站
搜狐数码频道 > 数字家电频道 > 数字家电最新动态

30年家电追潮故事:从全家听收音机到电脑炒股

  同样是购买电视机,前后场景迥异  

  □晚报记者 谢飞君

  上个世纪70年代,听红灯牌收录机是冯阿姨全家唯一的娱乐活动;而今,71岁的冯阿姨坦言自己最离不开的是电脑,退休前在大学做行政工作的冯阿姨,在这个股市遭遇寒流的冬天还是坚持 “持有”,每天上午9点半照常开工,而空闲下来,则会到QQ游戏室斗斗地主、打打麻将……

  人们常说:“中国家电改革开放30年走完了别人50年的路! ”在这短短30年时间中,家电产品完成了从无到有、从短缺到普及的快速蜕变。

与此同步,人们的生活也在它们的更新换代中完成了“升级”。

  上世纪70年代 9寸电视机是稀罕物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三转一响”是很多人的家庭梦想。所谓的“三转一响”就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四件东西。在那个年代,收音机是很多人家里唯一的电器。

  冯阿姨家里的收录机一度给全家带来了乐趣,“样板戏、京戏听了一遍又一遍,我儿子三四岁的时候都能哼唱。”在冯阿姨老伴许老师的记忆中,出现了电视机,生活又开始起变化。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冯阿姨家所在的居委搬来个18寸的黑白电视机。 “这下可热闹了,一到傍晚,老老小小都到弄堂里抢位子,像开会一样排排坐。”回忆起当时的场面,冯阿姨很是激动:“铁道游击队、闪闪红星,看了交关(很多)遍,百看不厌。”

  很快,9寸黑白电视机出来了,冯阿姨家凭票买到一台。冯阿姨记得9寸电视机花了200元,当时许老师每月工资65元,已属高工资,因此200元也不是个小数目,但是全家都喜滋滋的,一点不心疼。 “当时电视还是个稀罕物,都是要凭票买的,很多人有钱也买不到。 ”到了70年代末,冯阿姨家的9寸电视又升级为12寸。那几年,冯阿姨家在整个弄堂上百户人家中可以说得上是“赶时髦”的,邻居常常来串门。

  许老师回忆,事实上,当时的频道非常少,除了老电影,就是样板戏和新闻。

  “那个年代,家用电器确实还非常少。”许老师给记者列了一个数据作说明。他说,70年代末的夏天,他们家每月最多只用2度电,而现在是200多度,而且还是老两口“做人家”的结果。

  1985年 买彩电用了100张侨汇券

  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大件家电都要凭票购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很多人家是一步到位,直接等着买彩电的。

  1985年,冯阿姨家所在大楼里有户人家买到一个14寸的彩电,冯阿姨去看,当时正好在播放歌舞节目,“一人唱歌多人伴舞,那样的节目,通过彩电看起来的感觉确实不一样。 ”回到家,冯阿姨就和许老师商量,也要买一个彩电,而且屏幕最好能比邻居家的大。“这是当时的人普遍存在的朴素的攀比心理。 ”

  接下来的几个月,冯阿姨家想彩电想得不得了,筹划了几个月,没买到。终于有一天,消息灵通人士给冯阿姨家带来一个好消息:明天,华侨商店要供应80台彩电。得到消息后,冯阿姨和许老师商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许老师5点钟就跑到华侨商店去排了队。 “去得那么早,人也已经很多了,我排在自己的位置上,马上就把前面的人头大略数了数,前面只有三四十家,放心不少。”

  冯阿姨家买下18寸的彩电,花了100张侨汇券和1300元现金。侨汇券是当时特殊情况下才有的,都是有海外关系的人家才有。有了一定数量的侨汇券,再加上现金,才能买到类似于彩色电视机这样的“好东西”。

  正因此,当许老师排队买彩电的时候,很多人站在许老师身边,希望他能把100张侨汇券卖给他们。“200元钱换100张侨汇券,是当时的行情。 ”许老师说,那些人不是黄牛,都是想彩电想了很久的普通人。而他清楚地记得,他从华侨商店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投来羡慕的目光。而当他叫一辆“黄鱼车”把18寸的彩电拉到家里时,整个弄堂都在看。

  不过,当时的电视台并不多,节目也相对少,因此,买彩电和卖录像机基本是同步行为。 1985年前后,托人从广东买录像机是很多上海人都有的记忆。冯阿姨清楚地记得,一台录像机花了4260元,牌子也就简称为“4260”。

  1990年前后 “白电”改变生活

  虽然电视机的普及给生活带来很多乐趣,但在许老师看来,真正改变生活的是“白电”。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期,电视机、录像机、音响这些电器较早进入各家各户,这些产品,早期大多是黑色外壳,所以叫做“黑电”;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电冰箱、洗衣机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因为这些家电多是白色外壳,被称为“白电”。

  1985年买完18寸彩电没多久,冯阿姨家添置了冰箱、洗衣机。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冯阿姨家在免税商店买了松下微波炉。“这些电器把我们从家务活中解放了出来,大大改善了生活。 ”冯阿姨回忆,因为她和许老师都是上班族,工作日都是早上5点就得起床。 “买菜、烧菜、烧中午饭,都是早上起床后上班前就要干好的活。”在电饭煲出现之前,冯阿姨家烧饭用的是煤饼炉,早上做好的中午饭,得用几层被子包起来“捂”好。而如果有衣服要洗,冯阿姨的早上更是从凌晨4点就开始了。

  一块搓板,一个板刷,冯阿姨打了很多年的交道。直到今天,冯阿姨还记得自己最烦洗被子。“板刷刷了大半天,漂洗好了,还得叫上老许两个人一起拧。 ”

  正是体会到洗衣服、拧衣服的累,冯阿姨家在洗衣机上的更新也是紧跟市场。单缸洗衣机出现没多久,他们就买了;有甩干功能的双缸洗衣机一出现,他们就更新;全自动洗衣机面世,继续更新。

  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 家电“时髦”不再跟

  1989年8月,彩电史上第一次价格战爆发。长虹彩电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降价,发起彩电史上第一次价格战。 50天后,国家出台了彩电降价政策,从此国产彩电摆脱了计划经济的阴影,企业取得了对自己产品营销的主动权。此后,国产彩电不断降价。国外品牌也加入价格战。彩电在中国实现普及。

  伴随着“票据时代”的一去不复回,添置任何家用电器,只需要到大卖场、大商场走一圈即可。

  “1990年,报纸上公开刊登广告进行电话安装登记,1992年,缴上1700元的初装费,从此就在家里打电话了。 ”在冯阿姨的记忆中,那是他们家最后一次体验家电更新的喜悦。再往后,随着各式家电变化越来越大且越来越快,家电“时髦”就不再跟了。

  “起初是很开心地追,后来发现追不上了。追上了也没新奇感了。 ”冯阿姨告诉记者,对于赶家电时髦这件事,他们那代人有着独特的热情,且每次买下一个新东西,邻里之间还会相互交流。这样的交流一直持续,直到1995年空调进入老百姓家里。

  “1979年,我去市百一店排队买了个长城牌电风扇,从此,夏天睡觉不再是难熬的事情了。但是,即便那样,夏天的晚上大家还是保留着到弄堂里乘风凉的习惯。到了1995年,家里买了空调,身边的人也都陆续买了,大家突然就较少出门,也较少串门了。 ”

  在采访要结束的时候,冯阿姨带着记者细数了下家中的电器。记者发现,而今的家电,冯阿姨注重的是实用。比如说,老俩口现在用的彩电还是29寸的平板电视机。不过,“软件”却是领先的,冯阿姨家开通了可回放的IPTV。无独有偶,冯阿姨家的电话机也够新潮,具有“水电煤费用交纳、银行还款”等功能,足不出户就能还款缴费。

(责任编辑:水涨船高)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