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外媒曝光了Fitbit第三代智能手环Fitbit Charge和Charge HR的相关信息,算是给久未动作的智能手环市场挣到了一些眼球。作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Fitbit的成功或许能给迟迟火不起来的智能手环带来一些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可以更好的思考它的未来趋势。
Fitbit和其它如Nike+、Jawbone是最早进入可穿戴市场的品牌,它们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开荒者的角色,甚至给了智能手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和灵感。主打健康运动和睡眠监测的智能手环成为我们以相对低廉的成本获取有效健身数据的入口,而Fitbit此前已经推出了Flex、Force,现在则是Charge和Charge HR两种手环,其中后者毫无疑问将拥有心率监测功能。
从内部消息,作者早起8月底儿就获悉Fitbit将于10月在美国发布Force的迭代产品,严格说是升级产品。现在看来基本属实,Charge/Charge HR的外观基本保持不变,虽然腕带的按扣改成了手表扣的形式,其腕带表面也加入了纹理感更强的斜纹设计(类似三星Gear Fit)。另外,尽管被曝光了海报以及一些功能信息,Charge和Charge HR拒信还是会延迟发布,同时其在国内发布时间也可能推迟至11月,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Fitbit三代智能手环演变史 |
从Flex的无屏幕设计到Force加入了一块小的LED屏,同时在Flex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加入了爬楼层的监测功能,我们看到,智能手环拥有屏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至今仍然没有提供可视化屏幕的国际品牌可能只有Jawbone了。如果Jawbone不在下一代产品中加入屏幕,它有可能最早成为智能手环界的诺基亚或摩托罗拉。
从Force到传闻中的Charge和Charge HR的演变则让我们感受到,智能手环在功能方面逐渐向智能手表借鉴经验,比如心率监测。心率监测正成为包括Apple Watch、Moto 360、三星Gear系列以及其它Android Wear智能手表的主打或核心功能;同时Charge和Charge HF还增加了来电提醒,这同样是智能手表的核心功能之一。
其实这里面最早加入智能手表功能的是三星Gear Fit智能手环,很多人将其定性为智能手表,其实它只是一款拥有智能手表功能的智能手环,它可实时将手机上的消息、来电通知同步到手环上,同时加入了心率监测的功能。而现在,Fitbit的加入或许将点燃智能手环关注心率的热情。
泛智能手表化是救命稻草吗?
那么问题来了,智能手环这种泛智能手表化的演进是一颗强效大力丸吗?
在我看来,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依然需要有一道泾渭分明的分割线。智能手环专注做好续航时间和运动健康数据的监测就好;而智能手表由于其天然的手表属性,则需要在传统手表和未来科技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
智能手环泛智能手表化虽然没有什么错,但是依然需要在杀手级应用和首饰属性上下功夫。当前智能手环遭人诟病的一是价格,二是腕带材质带来的廉价感,三是功能让人觉得可有可无。近期解决好这三点,智能手环才能让我们看到前景。
国内外智能手环发展现状对比
由于国外可穿戴市场起步要比国内早至少半年,所以如果去年是可穿戴元年的话,那么今年算是中国的可穿戴元年。
从去年年中,国内市场陆续出现了一批以模仿和借鉴为主的智能手环,从形态到功能,集众家之长于一身。不过由于品牌名气不大,并且国内消费者对智能手环这类可穿戴产品知之甚少,所以市场表现一直处于温温吞吞的状态,直到bong的出现才算是让我们这些科技从业者眼前一亮。
而真正被消费者全民皆知,或许要感谢小米。小米在国内的知名度相信我不需要多做解释,其在推出小米4的同时推出了小米手环,并将之价格从几百元的高位拉低到了菜市场的79元。虽然产品形态充满了学习、借鉴等不值得倡导的态度。但是从整体的体验和功能上却还是不错的(如果电池充电不是个问题的话),尤其在自动识别运动状态和无屏幕解锁小米手机方面。
于此同时,由于小米手环的推出,让bong这个坑爹货自打脸,将价格从第一代的699元豪降到bong 2的99元,后者仅相当于前者的一个零头,坑爹没商量,也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到了智能手环的暴利空间到底有多大。
而国外的智能手环也在推陈出新的路上,不过价格上似乎毫无悔意,依然走高端奢侈品路线,虽然腕带材质上依然是所谓的高品质TPU,比如上文我们提到的Fitbit。当然了,也有聪明的品牌如Misfit,在降低了主体材质要求(从航空级阳极氧化铝材质改成了聚碳酸酯材质)和防水性能(从50米变成30米水深)后,其前段时间推出的第二代产品Flash价格拦腰砍半,仅售49.99美元。
智能手环还欠缺引爆市场的基因
通过以上连篇累牍我们主要探讨的还是,造成智能手环如今青黄不接、市场反响平平、消费者捂紧腰包不买账的原因是什么,反过来说也就是,智能手环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总结如下:
第一,价格需要给力。Fitbit Charge的官方售价为185美元,Fitbit Charge HR则为220美元,二者的售价都快要追上智能手表的价格了。尤其后者的售价非常接近Moto 360的249美元,LG G Watch为229美元,三星Gear live则为199美元。显然,从价格上,国外的一众智能手环给人的是买不起、不值得买的感觉。所以,智能手环必须放弃过于追逐丰厚的单一利润,而应该在价格上形成对智能手表的明显优势,否则,谈普及就是纯粹扯淡。
第二,腕带材质和样式。不可否认,智能手环由于从一开始就定位于运动追踪,所以腕带大多数采用橡胶材质,但是这种情况需要改变,至少需要多样化,既有针对专业运动人士的,也需要有面向女性和时尚人士的腕带材质(如纤细的不锈钢、真皮腕带)和设计(颜色上更加感性、产品更加纤薄轻巧)。如果实在不明白,就参考Apple Watch提供的丰富选择吧。
第三,功能上如何做到让消费者心动。国外的情况不得而知,不过对于国内用户而言,我个人不止一次强调,能够监测空气质量即PM2.5是一项让人怦然心动的功能,看看市面上的口罩、空气净化器卖得有多火吧。
第四,续航时间需要再提升。当前有一些智能手环能够达到1个月甚至数月的续航,但是均采用的是LED灯显示和纽扣式电池,这对于当前的屏幕化其实是一种悖论。而我们需要的是在充一次电后即可长达1个月续航的有屏幕的智能手环。
第五,减少质量问题。无论是Jawbone(充电问题)还是Fitbit(腕带易坏)、小米手环(充电问题)……都因为不同的原因被消费者吐槽到不能停。所以建议厂商严把质量关,提高良品率,避免将不合格的产品投入市场害人害己。
第六,也是最最重要的,就是苹果也推出一款智能手环。目前来看,再牛逼的产品,如果没有一个梦中情人般的品牌作为依托,都是徒劳,智能手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所以,智能手环如果真的想火爆,还得靠苹果,前提是苹果愿意尝试智能手环这种东西。做好以上这些,智能手环如果还不能火爆,那就太不科学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