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厚健打破缄默坦言收购不容易
尽管海信收购科龙已经尘埃落定,但是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6日在与首都新闻界的一次沟通会上,谈起此事没有丝毫的轻松。
这是周厚健自海信参与收购科龙近一年半以来,首次向新闻界作出正式回应。他说,过去的一年,我本人几乎婉言谢绝了各种媒体的采访,一方面是由于海信内部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更重要的是,由于科龙迟迟不能过户,从法律上不属于海信,我们就必须保持缄默,尤其这是个上市公司。
权衡下来我采取了逃避的态度。
“差一点放弃收购”
一向倡导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的周厚健,承认海信收购科龙是一次让人揪心的冒险行动。他介绍说,2005年7月,海信开始介入收购科龙,原打算当年年底,最晚在2006年3月底前完成收购,但是没想到整整拖了一年,才完成过户。对于其中的原因,周厚健并没有从正面回答,只是说原因很复杂。现在看来,如果当初就知道需要耗费这么长的时间,海信不会采取这个收购行动。他说,其间海信差一点放弃收购,特别是在2006年3月份,几乎对这次收购已经失去了信心。
“海信收购科龙期间几经波折,使科龙在恶劣的条件下又白白消耗了一年时间,对科龙来说是个很大损失,对海信的损失也很大。”谈到这里,周厚健双眉紧锁,但是谈到最终结果,他还是笑了。“感到安慰的是,经历了长达17个月的艰苦磨砺之后,海信终于在2006年底,完成了国内家电业迄今为止并购资产规模最大、收购价格最高、购并重组难度最大的收购案。”
“宁可退市绝不造假”
如何化解收购风险,是媒体记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甚至有记者问“如果科龙面临退市风险,作为大股东,海信是否会要求科龙在财务数据上进行处理?”周厚健回答得干脆:“宁可退市,绝不造假。”
周厚健借机向媒体介绍了海信12年来的收购历程。从1994年购并开始到2000年:海信用6年时间成功并购了淄博电视机厂、辽宁金风电视机厂和贵阳华日电视机厂,将电视机产业从小做到了大,并逐步涉足了IT、家电、通讯,由单一的电视机发展到现在的多媒体、家电、通讯、IT关联产业。2001年以来,海信又用了6年时间,先后收购了北京冰箱厂、南京冰箱厂、浙江先科空调厂等企业,实现了产业规模上的进一步增长。
完成了对科龙的收购,使海信不仅坐拥电视销售额第一、平板电视销量第一的位置,若将海信与科龙、容声三个品牌合计,冰箱市场销量跃居全国第二,空调在全国占据第三,成为中国第一家在沪、深、港三地拥有两家上市公司的电子信息产业集团。
对于收购科龙的风险,周厚健并不讳言,他说,收购科龙海信面临两大风险,一是收购资金的支出所带来的风险;二是收购以后的经营风险。前者我们在决定收购的时候就已经充分估计到了,后者还要靠包括海信在内的各方面共同努力。
他说,海信完成收购以后,当地几大银行对科龙都非常支持,有的授信额度扩大了,有的原来想撤销贷款的不撤了,同时多家银行都把罚息免掉了。供应商的信心也在逐步恢复。海信派往科龙的管理团队,将通过加强管理,逐步解决科龙经营中的问题。
面对媒体记者“你对科龙前景是否有信心”的追问,周厚健坦然一笑:“没有信心我就不来开这个会了。”
“稳健安全排第一”
谈起当初收购科龙的动机,周厚健说,想把企业做大的心理占据了主导。但这个漫长的收购历程,对海信还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总结收购科龙的得与失,周厚健说,做企业没有激情不行,但激情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那就是“做强比做大更重要”“做实比做名更重要”“要争先恐后,不要急于求成”。稳健安全排在第一位。
周厚健强调说,“在接下来的6年里,与多数中国企业一样,我们最大的考验是如何靠理性抑制规模扩张的冲动,真正把注意力铆在利润的规模上。
据披露,海信集团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利税21亿元,同比增长46%。但周厚健对这些数字不以为然,他告诉记者,完成收购科龙之后,海信要适当放慢节奏,使制造、研发和品牌相互协调,走研发驱动、品牌拉动和成本互动的健康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张宪春/摄
(责任编辑: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