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石与非球面创造的光学神话
关乎目前镜头设计、生产的现代光学技术已经发展了100多年,相当成熟。但实际上,基于传统球面透镜和光学玻璃的镜头,有很多难以补偿的成像缺憾,例如广角镜头的边角成像质量降低,长焦镜头的色差。佳能一直凭借自己强大的光学设计、精密加工技术基础和突破性的创新能力,把以往难以想像的“实验室技术”广泛应用到镜头产品 。
萤石很早就被科学家们发现拥有和普通光学玻璃相反的色差特性,与之配合,可以设计出几乎没有色差的镜头。但天然萤石纯净度、均匀度、加工性都很差,难以应用在镜头生产中。1968年,佳能成功掌握了人工制造大尺寸光学级萤石材料的技术;1969年,佳能发布了全世界第一枚装备人造萤石镜片的FL-F300mm f/5.6。从此,广泛应用在体育、新闻、野生动物拍摄领域的长焦镜头告别了色差,拥有了锐利鲜明的画质。此后,佳能又开发了成本更低廉的UD、超级UD透镜,应用领域也从长焦扩展到广角镜头,让更多用户可以享受高画质的成像。
与采用萤石相类似,科学家很早就发现拥有非球面轮廓的透镜可以改善球面透镜的像差,大大提高大口径和超广角镜头的成像质量,但拥有精确非球面轮廓的透镜很难产品化。1971年,佳能第一次掌握了精密研磨非球面透镜的工艺,达到了惊人的1/32波长(0.02微米)精度,世界上第一枚安装非球面透镜的35mm单反镜头FD 55mm f/1.2 AL诞生了。非球面技术的应用让大口径和超广角镜头拥有了更加灵活的设计和出色的画质。随后,佳能在高精度研磨非球面透镜之外,又开发出复合、玻璃模铸、光学树脂模铸等多种非球面透镜生产工艺。这些技术不仅带来了更高画质、更轻巧的EF镜头,在佳能的小型数码相机上也得以广泛应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