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龙写字间里做生意的小老板老周,周日一大早就到了自己的精品间,早早地开了门。半个小时后,他的5个员工才陆陆续续地到了岗。
老周没有周六周日,一年来除了春节休息了三天以外,也几乎没有休过年假。每天都周而复始地第一个来。
而令老周十分郁闷的是,近来,产品的销量并未因为自己的辛勤工作而有起色,而是随着呼啸的金融风暴不断下滑。
“每天我坐在公司里,就是不断地想,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的销量能够打开。”老周一边说一边揉自己的太阳穴,“但是想了很久,结论就是:没有。”老周觉得,自己在中关村里也算是比较老牌的经销商了,也是几个品牌的授权经销商、金牌经销商,而如今却面临着客流不断减少带来的倒闭的压力。
“我们不像分销商,他们还可以找一些自己的客户,可以走出去主动销售。但是我们不行,只能是等着电话打进来,或者客人走进来,才能开始自己的销售。”老周说,“如果客流减少,就简直是死路一条。”
这不仅仅是老周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许多像老周一样,在精品间里做生意的小老板,都在为这些问题发愁。而他们能做的,只能是更早地开门做生意,更晚地下班。然后就是守着电话等客户主动打进来。
与老周们相比,拥有自己店面的老板曹生则具有更多主动性。“至少我每天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曹生说。
虽然如此,但曹生每天所作的事情在外人看来还是十分保守,缺乏更多的创意。
每天曹生都会到自己的几家店面去走一走,为的是看看自己的店面陈列是否得当、卫生是否整洁,或者员工的着装是否整齐、对顾客说话的口气是否合适。曹生说,越是到艰难的时候,在这些细节上越是不能放松,因为这些细节可能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因为机器是客户一台一台地买走的,钱也是一台一台的挣来的。因此能在店面多留住一位顾客,自己生存的可能就更多一分。如果因为一些细节流失客户,那么就实在是得不偿失。
近来常常有人对曹生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他的做法不够有创意。曹生对此都付诸一笑,因为他认为,卖场内未来的趋势目前尚不明显。而在这种严酷的大环境,和趋势上不明朗的情况下,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才是最实在的。
而对于自己的未来,曹生也没有老周那样的悲观:“无论卖场的人流怎样减少,属于卖场的这一块市场是始终存在的,这一点是不能抹杀的。就好象超市里有卖菜的,但农贸市场里卖菜的人也还能生存?这是由老百姓消费习惯决定的。老百姓的习惯是买棵白菜饶棵葱,这是改变不了的。只要这个习惯还在,这个市场也就还在。”
而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并没有因为市场的存在而改变。如何在卖场里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成了卖场内的老板们每天都要解的一个谜题。(来源:《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王尧)
此文章由搜狐数码频道与计算机产品流通杂志社共同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